【國學動態】
由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學術研究》雜志社承辦的“中國文化的歷史反思和當代構建”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廣州市舉行。來自30余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學者,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是此次研討會的中心議題。有學者認為,國學中富民教民、制民恒產,禮樂刑政相互配置,提倡社會自治,重視道德教化與民間信仰的培植等方面的治世經驗與智慧,對于今天的國家與社會治理富有啟示作用。有學者認為剛健自強的民族精神是當前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是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主流精神,并在當今中國社會表現為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提升自做主宰的主體意識、積極快樂的人生態度等。對于周易哲學、《莊子》異同思想的現代價值,以及近代以來張岱年文化哲學、孫中山新文化觀、朱謙之文化哲學的討論中,不乏視角新穎、頗有深度的佳作。
儒家思想與現代思想文化的融合,是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使其走進新的社會和文化境界的重要途徑。有學者提出,儒學中所體現的具有涵蓋性的人文精神,以及影響深遠的儒家傳統價值,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積極成分,被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持續發展繼續發揮著影響和作用。也有學者提出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以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設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豐富且強有力的媒介支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容資源,使中國文化強國、經濟強國的建設構成同向協調式發展。
從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角度,與會專家提出,中國哲學是關于生命的學問,是以儒家為主導、以諸子百家為根基,以佛教等外來價值觀念為助力而形成的,其發展歷程經歷了肯定—否定—重新肯定的三個階段。它強調境界形而上學,恪守中道的精神,盡管與西方哲學的旨趣不盡一致,但無疑具有探究宇宙人生普遍之道的哲學自覺與理論自覺。對于中國哲學的研究,既不應該囿于所謂“合法性”的爭議,也不應排斥“以西釋中”的方法,而是應該發揚傳統文化全面性、包容性的特點,以開放的心態,積極融合當代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薪火相傳。也有學者從文化軟實力的培養、中西意識形態的交鋒等角度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體系提供的民族內聚力和認同感,足以構成一道抵御外來文化的壁壘,使傳統文化在變動的環境中得以凝聚而不致湮沒。有專家認為,近年來國學在城市社區、鄉村等地的復興,反映了民眾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與倫理共識的加深;傳統文化對于國族意識與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
(左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