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花山巖畫
湖北神農架
2016年7月15日、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和湖北神農架先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達到50個,保持世界第二的領先地位。
除花山巖畫與神農架,目前大會已通過的遺產還包括:印度那爛陀寺考古發掘遺址,伊朗波斯坎兒井,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南馬都爾遺址,波黑、克羅地亞、黑山和塞爾維亞聯合申請的大型中世紀墓葬群斯特茨奇,希臘菲利皮(也譯腓立比)考古遺址,西班牙安特克拉石墳,土耳其阿尼考古遺址以及英國直布羅陀戈勒姆巖洞等。
廣西花山巖畫是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遺產的巖畫類項目;ㄉ綆r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位于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明江西岸,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跡、國內外著名的古代涂繪類巖畫點,至今己有1800到2500年的歷史,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成為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的典型代表而聞名于世。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花山巖畫的繪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歷經了戰國、西漢、東漢等多個歷史時期的不斷完善。
神農架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現有森林面積1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量2019萬立方米。這里有各類植物3700多種。有高等維管束植物119科、872屬、2671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樹種有39種。有各類動物1060余種,其中兩棲類33種,爬行類40種,獸類76種,魚類47種,鳥類308種,昆蟲560種。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鸛、白蛇、大鴇等67種珍稀野生動物受國家重點保護。
花山巖畫申遺成功
7月15日是值得慶賀的,遠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辦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傳來好消息,來自中國廣西的“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景觀”,實現了廣西世界文化遺產的“零”突破,也填補了中國沒有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空白。
而在14年前的2002年,在我省仙居,朱溪小方巖一塊巖石上的幾個圖案被當地一名中學老師意外發現,后被證實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留下的巖畫,從此填補了我省巖畫考古的空白。之后,仙居陸續發現了多處巖畫,共計9處,13個點,其中由送龍山巖畫、小方巖巖畫、中央坑崖刻、西塘巖畫組成的仙居古越族巖畫群,已于2013年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罕見珍貴的巖畫是什么樣?價值何在?現在又得到了怎樣的保護?7月13日,記者在仙居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達的帶領下走進仙居大山深處,探秘這一張張留著巖石上、展現先民智慧、述說古老文明的歷史名片。
陡峭山巖布滿圖紋
仙居歷史悠久,早在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生活在這片熱土上。據文獻記載,東晉時期就已發現巖畫,明代又發現一處“仙人刻石”。
從縣城出發,經過四五十分鐘的車程,再沿著山路步行15分鐘,便來到了上張鄉西塘村。在這個村的山坡石壁上,有約1000平方米的巖畫,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巖畫群落。陡峭的山巖上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圖紋,線條流暢,筆劃粗獷,風格古樸。據介紹,形似花朵、蛇、棋盤、太陽、柴刀、人像等圖像100多個,9條形態各異的蛇形圖紋甚是少見。
福應街道送龍山腳雜草叢生,高過頭頂,巖畫就在一梯形巖壁上。整塊巖壁石質比較堅硬,共12層,各層巖面和周圍的崖壁上,刻鑿著人物形、蛇頭形、房屋形、太陽形、米字格形符號約50個,按照一定順序排列,還有一個像太陽的圓形,圓形線條從中心點向外輻射。
這些巖畫的故事還要從14年前說起。
2002年,時逢第二次全省歷史文化遺產普查。仙居朱溪中學美術教師丁雨亮找到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稱幾年前輔導學生寫生活動中,發現朱溪小方巖一塊巖石上,刻有各種圖紋,但不識其義。文物部門將所拍照片寄給了省文物局。經王伯敏等專家實地考察、鑒定后,證實為巖畫,仙居巖畫首次撩開了面紗。
之后,仙居各地的巖畫相繼被發現。截至目前,已發現9處巖畫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總體保存完好。典型圖紋有蛇形、鳥形、鳥頭魚身形、馬形、太陽形、人像形、柴刀形、鋤耙形、棋盤形等220多個,其中蛇形、鋤耙形圖紋較為普遍。據有關專家初步考證,這些巖畫為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先民所刻,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面積最大的巖畫群落。
返回縣城的路上,陳達告訴記者,仙居近年來發現的一些巖畫已出現了不同以往的圖紋,如2014年初在皤灘鄉湯坎頭村發現了人像圖案的巖畫,“更抽象一些,年代可能會更晚一些。”但目前除仙居古越族巖畫群的4處巖畫已有初步年代判定外,其他幾處巖畫仍待年代鑒定和價值評估。
巖畫內容極其少見
這些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巖畫價值何在?
王建平是中國巖畫學會會長,曾參加了2014年在仙居召開的中國巖畫研討會,對朱溪小方巖等進行了實地考察研討。在他看來,仙居巖畫是獨特的存在,“填補了農耕文明類型的空白。”
他表示,中國目前已發現的巖畫共有四大文化區域,分別是內蒙古、新疆等地的中國北方巖畫區域,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所在的西南巖畫文化區域,中原巖畫文化區域和包括浙江、福建在內的東南沿海巖畫文化區域。北方巖畫多表現狩獵、游牧,西南巖畫以紅色涂畫為主,沿海巖畫一般是漁獵巖畫的樣式,但仙居巖畫在沿海如此近的地方卻完全沒有漁獵痕跡,而是集中展現了農耕圖紋,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王建平同時表示,就他目前所了解的情況而言,“如此集中反映農耕文明的巖畫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這些鮮明特征對研究江浙一帶族群文化和當地文化的融合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至于巖畫的年代判定,王建平表示,巖畫斷代是一大難題,在900處世界文化遺產中有36處巖畫遺產,而只有5處搞清楚了年代,巖刻類巖畫至今未有準確斷代的。仙居巖畫的具體年代判定還需要未來借助于科學實驗和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的結合。這次左江花山巖畫申遺成功意義重大,王建平希望未來像仙居巖畫這樣獨具特色的中國巖畫能夠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大家庭。
中國巖畫學會會員、臺州市博物館副館長張峋,研究巖畫已有10年,見證了仙居巖畫從發現、保護、研究,到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功的全過程。在他看來,仙居巖畫反映了古越族先民的生活形態、農事意識、民俗信仰、宗教禮儀,為深度研究古越族先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對研究巖畫的表現技法、發展情況等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和張峋一樣積極參與巖畫發現、保護、研究的愛好者和研究者在當地有不少,在他們的努力下,《仙居巖畫述論》等論文相繼發表,《中國仙居巖畫考略》一書出版,仙居縣歷史研究會成立。
未解之謎等待揭曉
仙居巖畫的探討之旅啟程不久,保護和管理是當務之急。
現在,送龍山巖畫、小方巖巖畫、中央坑崖刻、西塘巖畫均立起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設立了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掛上保護標志,并安排附近村民作為義務文保員進行定期巡查。除送龍山巖畫之外的其他3處巖畫還圍上圍欄,但人為的破壞仍然存在,防不勝防的民間拓片就是其一。
在送龍山巖畫保護點的走訪中,記者就發現三四處在巖壁和巖面圖紋上拓片留下的白色膠體痕跡。陳達告訴記者,雖然在雨水沖刷后膠體會消失,但已對圖案造成了損壞。
如何防止人為破壞發生?陳達說,下一步計劃在幾個文保點裝上探頭,進行遠程監控。
巖畫的本體保護也是一個棘手問題。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水沖刷,特別是江南多酸雨等自然現象均會對巖畫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F在有幾處巖畫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風化,“計劃采取像搭棚這樣的物理保護措施來避免外部環境帶來的危害。”
目前,由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負責的仙居古越族巖畫群具體保護規劃已在制訂中。仙居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打算建一所集保護和展示為一體的巖畫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知道仙居巖畫,了解先民的歷史足跡、感受古老文化魅力。
這些巖畫為何出現在仙居?到底屬于哪個年代?先民用它表達什么意思?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仍等待著人們去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