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橋遺址自2012年被發現后,這座古橋便被稱為“萬里絲路第一座橋”。昨日考古專家表示,后續研究發現,渭橋遺址上的漢代廚城門一號橋,確實是同時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構橋。
張騫出西域時曾踏此橋西行
昨日上午,“漢陽陵與漢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們走進考古工地。在渭河橋遺址廚城門一號橋的位置,有很多漢代的木質橋樁,以及一些為穩固木橋而留下的簡易水利設施遺存。
渭橋遺址位于西安城北漢長安城北側,自2012年多座秦漢古木橋被發現以來,陸續發掘的橋梁總數已達7座,專家稱如此高密度古代大型橋梁遺址的集中出現,屬考古學上首次。其中,廚城門一號橋規模最為宏大,據專家考證,這座漢代木橋在張騫出使西域時曾踏此橋西行,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范圍內最大古代木構橋梁。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在清理發掘中,一號橋遺址處發現有大量青石、砂巖質長方形、五邊形、梯形等多種形狀規格不等的大型石構件。較多的五邊形石構件上都有乙一、乙二、官石、甲八等刻字,內容主要為編號。
從石構件上遺留的痕跡來看,五邊形石構件之間應以鐵榫和白灰黏結在一起,利用五邊形橋礎石突出的一角將河道中的激流分離,從而大大減少水沖擊對橋的破壞,作用與都江堰魚嘴異曲同工,主要起到了分離水流和保護木橋樁的作用。
廚城門一號橋曾現東漢壁畫中
劉瑞說,廚城門一號橋已經確定為漢代木橋,而當時廚城門一號橋的具體形象,考古專家說曾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中出現過。
據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中的“渭水橋”圖顯示,當時的廚城門一號橋是一座多跨梁橋,每跨端點連接處由木柱組成的排架式樁支承著。排柱上有兩排斗拱承托木梁、橋板、橋欄。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可知,橋樁東西最寬約23米左右,南北長880米左右,按照現在的車道寬度標準推算,廚城門一號橋在當時應該相當于現在的雙向6車道大橋。對于一個木制結構的橋梁來說,恢弘之氣可見一斑。
考古專家對廚城門一號橋的地層分析顯示,在一號橋遺址的河道文化層里曾出土過乾隆時期的錢幣,由此可推斷渭河河道在乾隆時期仍在古河道上,并未發生偏移。但隨著對渭橋遺址7座古橋梁的最新考古勘探,結合渭河如今的河道位置發現,渭河在200多年間向北改道了4400米。
專家表示渭橋遺址的發現以及古代渭河北岸的確定對渭河變遷等一系列研究問題,提供了準確的地理坐標,對西安地區渭河變遷史及關中環境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專家希望將來能在渭橋遺址原處修建一所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橋梁和渭河變遷的歷史。
橋旁出土古船“絲路一號”也不簡單!
我國目前最早木板船實物
去年考古專家曾在“絲綢之路第一橋”最北端,發現了部分古船構件,當時初步判斷是兩艘古船,近日這里又有了新的發現。
在去年對渭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廚城門一號橋遺址古渭河北岸處出土了兩截古船斷體,兩斷體一個東西走向,一個南北走向,相距很近,當時專家根據露出地面的個體、木頭顏色等情況曾推測其可能分別為兩艘古船個體,有可能一個是船幫,另一個是船頭或船尾。
昨日上午,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劉瑞表示,隨著今年的進一步勘查發現,發掘工作得出了新的結論:兩截斷體應同屬一艘古船,當時可能受到嚴重的外力沖擊被攔腰折成兩截。
至于船體為何會一折為二,還需考古專家們做進一步的實驗室發現和研究,目前這條古船被命名為“絲路一號”。
據劉瑞稱,“絲路一號”出土部分保存較好,經測量兩截斷體相連總長約10米,寬2米,按照當時的船舶類參考文獻分析,這種規格的木板船承載量可達到3——5噸。
專家們根據考古資料比對發現,“絲路一號”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木板船實物,而此前以船的形象出現在考古發現里的則更多是獨木舟。
更重大的發現是,“絲路一號”古船由16塊木板通過榫卯結構拼接組裝,但這種榫卯結構與我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差別較大,是在兩塊木板的連接處內嵌入一小塊木板,再用兩個鐵釘穿過木板重合處將兩端固定。劉瑞說,這種類型的榫卯結構以前多在羅馬時期地中海區域的木船上廣泛使用,而在東亞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專家推測,此時的中國和羅馬在造船領域已開始有交流,至于這種特殊的榫卯結構究竟是誰影響了誰,目前還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絲路一號”是目前在漢代國都發現的第一條船,代表著當時首都區域的造船水平,對中國古代船舶構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