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明
非遺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在薪火相傳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推進非遺永續傳承,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在堅守情懷中回歸現實,廣接地氣,讓更多的非遺重新以自信的姿態活起來。
堅守情懷接基因之氣,涵養文化復興的民族根須。非遺是文化的DNA,更具文化命脈的意味。我們只有明白“從哪兒來”,才能更好地懂得“到哪兒去”。故此,非遺的保護傳承,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更為面向未來的文化建構提供了深厚的底蘊和滋養。在思想文化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代,推進非遺永續傳承,首先必須堅守文化擔當、藝術責任,堅守非遺傳統技藝和蘊含其中的核心文化價值,以不忘初心的文化情懷扛起傳統文化現代轉化復興的大旗。新年伊始,連云港市率先在江蘇乃至全國落實非遺傳承人“退出機制”,依法取消部分非遺傳承人資格或約談警告,這種較真恰是對非遺保護初心的最好詮釋。
走出深閨接生活之氣,培植非遺存活的現實土壤。非遺源自生活,發端民間,帶有很強的民俗色彩,具有天然的親民基因。歷史證明,生活是非遺得以傳承不斷的源泉。當下,非遺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更需回到生活中去,接足現代生活的地氣和溫度。近年來,連云港市以喚醒百姓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意識為己任,設立淮海戲等100多個非遺傳承基地和傳承點,建成海州五大宮調等數字化生態博物館,成立徐福文化、孝文化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研究會,持續舉辦文博會、非遺展演、手工創意大賽等系列活動,推進非遺項目進課堂、進社區,全方位促進非遺在現代都市空間的展示傳播。海州五大宮調作為江蘇“聲音”的唯一代表斬獲中國原生民歌大賽銅獎,并亮相央視大型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颠藛堋返奈枧_。如今,更多的非遺正以城市新民俗的姿態,用獨特的文化魅力豐富著現代生活。
創新傳承接市場之氣,強壯非遺復活的當代筋骨。很多非遺項目具有與生俱來的經濟屬性,只不過因時代變遷逐漸失去市場而衰落。重塑非遺生存的新空間,關鍵是從激活民眾的新需求入手,堅持創新求變,使其物質的載體更符合當代的審美之趣、生活之需,從而在滿足人們對傳統與時尚相融生活的新期待中活起來。連云港市成功舉辦八屆文博會,刺激傳統工藝品和民間美食在市場檢驗中推陳出新,展會交易額從最初的幾百萬元增加至去年的近億元,黑陶、柳編等工藝品走出國門,遠銷海外。東海水晶工藝品注重傳統雕刻技藝與現代創意設計的融合,拓展電商銷售新模式,成為水晶產業的“半邊天”。“連云港鍛銅技藝”傳承人周存玉憑借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和對市場需求的敏感把握,用創新引領“真善美”,他的鍛銅工作室已開到了北京。
源有活水,方能保持一渠清澈。“十三五”期間,連云港將率先在江蘇建成特色鮮明的省級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修復傳統文化存續空間,讓更多非遺扎根現代生活的沃土,接足地氣,花香滿園。
(作者系連云港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