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 飛
提到長城,人們腦海中可能立刻會浮現八達嶺長城雄偉壯觀的景象。實際上,英國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古長城——哈德良長城。英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短篇小說家吉卜林曾在作品中寫道:“當你以為自己到了世界的盡頭,卻發現目力所及的地方升起了真正的炊煙。炊煙之下,是無數的房屋、廟宇、店鋪、劇院、倉庫,它們像骰子一樣分布在這條綿長起伏的城墻下。”
2017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國際可持續旅游發展年”。2月28日,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北京聯合召開的中英文化遺產高層論壇上,中國長城與英國哈德良長城成為與會者談論的熱門話題。
鮮為人知的長城“大數據”
八達嶺長城和哈德良長城都于198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英關于長城的“對話”從數據開始。
“中國歷代長城的墻體總長度達21366.78千米,這是動用現代測繪技術得出的結果。”就在中外聽眾為萬里長城不止萬里而驚嘆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話鋒一轉,“但是我認為,這個數字肯定是不準的——長城的長度會隨著我們認識的加深而變動。”
據柴曉明介紹,中國長城沿線各地聘請了不少保護人員,包括當地的居民、農民、退休職工等,還有一部分是志愿者,共3400多人。近10年來,累計投入近20億人民幣用于長城的搶險維修、資源調查等,經費大部分來自中央財政。重要數據不止于此:國內涉及長城的景區有100個,2005年到2014年,這些景區的參觀人數達1.07億人次,門票收入約35.5億人民幣。
“英國哈德良長城兩邊都是海,我們覺得它很長,總共有130公里,但當我知道中國的長城有2萬多公里,我不再為哈德良長城感到驕傲了。”哈德良長城世界遺產主席漢弗萊·沃夫爾幽默地說。雖然不長,但哈德良長城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長城。它在古羅馬帝王哈德良的命令下,花費10年到15年時間建成,其修建年代相當于中國的漢朝末年。哈德良長城的城障也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大部分城墻歸私人擁有,共涉及約700個業主,游客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收益大概為每年7億英鎊。
保護修繕成為共同話題
長城的保護與修繕是兩國遺產保護專家共同關心的話題。“像八達嶺長城一樣,哈德良長城是許多人都想一睹風采的景點。可是,游客的腳步可能會損害古跡。”漢弗萊·沃夫爾說,他們會向游人提供引導或警示,比如不要在冬季前來觀光,不要攀爬墻體等。哈德良長城只有一小段允許游客行走,且鼓勵分散參觀。
游客壓力對八達嶺長城來說是更為嚴峻的現實。每逢節假日,八達嶺長城必被游客淹沒。《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規定,民眾不得在墻上刻畫、損壞長城,違規者將被處以罰款。然而,去年國慶黃金周還是出現了一對年輕情侶用鑰匙在墻磚上刻名的“丑聞”,這兩人身后不遠處,就是“禁止刻畫”的指示牌。此外,遼寧的一段野長城被“修舊如新”,也令不少專家表示遺憾。在柴曉明看來,這些事引起了政府、媒體、公眾的廣泛關注,說明社會對長城等文物古跡的保護修繕工作越來越重視。
“最初的哈德良長城早就被搬了個精光。我們村莊里的教堂基本上都是由大磚建成的,而這些大磚就搬自哈德良長城。過去那個時代根本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直至18世紀,人們還會把整片長城夷平做路基。”漢弗萊·沃夫爾說。不過,英國的文保部門并不提倡重建文物古跡,盡管大眾呼吁對哈德良長城的東部城墻進行重建,但幾乎不可能獲得批準。如今,沿著哈德良長城的邊界建起了一個全年開放的步行公園。“我們啟動了監測,每6個月提供一份監測報告。對于除草、播種、修繕等活動,都會提前評估。”
中英遺產保護合作前景可期
中國長城與哈德良長城的“對話”只是中英文化遺產交流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論壇上,中英代表還分享了關于中國故宮、西南侗族村落,英國巴斯、牛津老城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實例。英國文化協會中國區主任、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公使艾琳說,中英兩國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面對不同的挑戰和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兩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應相互借鑒,彼此交流經驗與方法。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指出,英國在工業遺產、文化景觀、創意產業等方面具有領先地位,中英應在理念和實踐方面進一步加強溝通和交流,期待雙方今后實現常態性、實質性的合作。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介紹的“英國北洋水師墓地”也引起與會者的極大關注。去年5月,一名中國留英學生發現了5座位于英國圣約翰墓園的中國墓碑。這一發現引起中國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派專家進行實地勘測。據了解,5塊墓地葬著的是北洋水師的5位普通水兵。英國北方企業家協會在協助調查時發現,5塊墓地中的3塊屬于當時的清政府所有,另外兩塊墓地的產權資料還在查找中。
中國留存海外的珍貴文化遺產被民間人士發現,堪稱美談。英格蘭遺產委員會高級國際事務顧問亞歷山德拉·沃爾由此特別強調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英國大約73%的公眾會參與到遺產保護中,比英國看足球的人數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