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園自2011年發掘以來,已出土1萬余件(套)珍貴文物。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出土了一面帶有孔子像的衣鏡,成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孔子像,受到廣泛關注。 日前,考古專家對外公布了衣鏡上的孔子形象,并初步釋讀了衣鏡上的內容及背后涵義。專家表示,衣鏡上的孔子及弟子肖像畫人物寫實,或將還原真正的孔子形象。此外,衣鏡上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關于“東王公會西王母”傳說的考古實物證明,為研究漢代神仙文化提供了新線索。
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楊軍介紹,孔子衣鏡位于海昏侯劉賀墓的盜洞位置附近。衣鏡由鏡體、鏡掩(鏡蓋)、鏡背三部分構成。鏡體為光潔的矩形銅板,嵌入鏡背以為鏡,長70.3厘米、寬46.5厘米,出土時從中間斷裂為上下兩塊,通體素面無紋飾。
掩(蓋)殘損嚴重,破損為數十塊,大部分圖案文字都不清楚,只有較大的兩塊還能辨識,鏡蓋正反兩面都有彩繪和墨書,正面的墨書文字部分被考古人員暫時命名為“衣鏡賦”,描述了衣鏡的功能及上面的圖案內容。
鏡背木質,保存較完整,長96厘米、寬68厘米。鏡背表里均涂紅漆,表面彩繪孔子及其5個弟子的畫像,并附記每個人的生平事跡。人像分三層,共6人,分別為孔子、顏回、子贛、子路、子羽、子夏。據楊軍介紹,根據目前釋讀的內容,孔子衣鏡背板上關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跡與《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及《論語》中的記載基本一致,只有部分內容略有出入。
鏡背里面正中嵌入鏡體,鏡體上端的鏡框上繪有鳳凰與西王母、東王公;左側的鏡框上繪有蒼龍;右側繪白虎;下端圖案模糊不清,據“衣鏡賦”所述,應為玄鶴。
“被發現的東王公像和西王母像位于鏡背的鏡框上方,二者東西對應,附近繪有鳳凰紋飾。圖像構成、細節與《神異經》《吳越春秋》等史料契合。”楊軍介紹,東王公和西王母是中國神仙故事中治理仙宮的最高神格,象征著古人的“陰陽二元論”宇宙觀。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局派駐海昏侯墓考古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在《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一文中指出,漢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出現了西王母仙人世界的祖形。在劉賀墓孔子衣鏡出現之前,已發現的最早將東王公和西王母像對應配置的是建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山東嘉祥武氏祠堂中的武梁祠堂。此次發現將東王公神格和圖像的出現時間提前到西漢宣帝時期。
“新就衣鏡兮佳以明,質直見請兮政以方……”對照已經確定的“衣鏡賦”部分文字,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解釋,“衣鏡賦”開頭這兩句的意思為,新造了一面衣鏡,既漂亮,也很明亮。這點明了主題,是衣鏡。第二句的“質直”是正直之意,政以方是說明銅鏡的形狀為方形,此句當為雙關語,另有方正寓意。
衣鏡本為“正衣冠”之用。專家推測,孔子衣鏡最基本的功能還應是作為衣鏡來整理衣冠。劉賀墓的孔子衣鏡體現了劉賀個人的文學修養與情趣愛好,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體現了漢代儒學的整體發展。同時,孔子衣鏡為繪畫史和工藝史的研究,以及為西漢中晚期歷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