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武
發展鄉村旅游,似乎很多人都覺得做不出什么特色,理由之一是沒什么資源。這里的“資源”是指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抑或名人騷客等。但被筆者稱為“鄉村小資源”的小山水、小文化等,數量眾多,不容忽視。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鄉村小資源”該如何旅游化?
筆者認知的“鄉村小資源”,指在經濟效益的價值觀念標準下,在鄉村范圍內,無法或不能明顯吸引文化藝術者、資本擁有者、社會管理者、鄉村旅游者等群體或關注、或保護、或開發、或消費的眾多資源的總稱。
對于這些“鄉村小資源”的旅游化利用,筆者認為,應該整合打造,營造空間。鄉村小資源由于受重視程度不夠,外力尤其是有意識的人力干擾較少,也就較好地保存著資源本身的文化、美學的原真性,由于它們的存在,鄉村的環境氛圍得以基本保全或是具備了一定程度恢復的可能。因此,鄉村小資源應該有序整合,作為環境氛圍營造的基礎因子,整體營造一種具有鄉村性的環境空間和精神氛圍,便其成為鄉村旅游特性強化的最強優勢。
同時,充分重視部分鄉村小資源景觀價值的發揮,適當與現代人的審美特點、情趣愛好結合,在不破壞鄉村小資源自身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各種特性對其進行設計,融入設施功能性、景觀觀賞性和精神寄托性,形成自然和人文相融、傳統與現代和諧的鄉村空間。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群通過實踐,證明了“鄉村小資源”的整合創意打造的利用方式是可行的,為鄉村度假生活的開展提供了條件依托,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小資源“更是獲得了裝飾風景空間的機遇。
升級成名,鑄就輝煌。“鄉村小資源”的“小”有些是隱形的、相對的,在新的評判標準或市場需求下,小資源容易逆襲為傳統旅游資源觀下的“名”資源,受到旅游開發者的重視,通過科學整合、創意打造,成為具有市場號召力和競爭力的旅游產品。皖南的徽州古村落,長期以來無人問津,在工業經濟和城市文明的強勢影響下,成為落后、貧窮的標志。但是隨著古村落的鄉村文化、建筑美學、民俗等價值不斷被發現,這些古村落一夜之間世人皆知: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皖南的西遞、宏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人們終于認識到隨處可見的“鄉村小資源”——古村落,原來有如此非凡的價值。
創意改造,大獲成功。在推崇大眾創新的今天,看重吸引力的旅游業更需要不斷創新,創造更多吸引游客觀感和體驗的景觀與體驗。由于鄉村生活的相對靈活與隨性,很多“鄉村小資源”天生且長期就具有多重功能。因此,在跨界融合,顛覆思維的當下,眾多“鄉村小資源”的天性得以釋放,迎來了創意新生。牛棚豬圈曾是鄉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農耕生產的遺存,在很多鄉村已基本喪失原有圈養功能。但浙江桐廬的牛欄豬圈華麗變身為牛欄咖啡、豬欄茶吧,甚至利用荒坡崗地打造地形公園,搜集閑置壇壇罐罐設計成創意景觀小品的值得點贊,尤其是早期的洋家樂民宿更是創意改造成名的典范。
體系梳理,以量取勝。“鄉村小資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在資源個體價值難以發揮利用的同時,進行同類歸納,形成體系,通過同類數量形成體量,進行資源重組,抱團發展,仍然可以讓“鄉村小資源”受到關注,有所作為。比如,很多鄉村把閑置的犁耙、脫粒機、織布機等生產工具收集到一起展示農耕文化,這是體系歸納,集合做大的體現,有了數量的優勢,就會呈現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景象,讓游客全方位了解相應的發展變遷和人們生存生產生活的智慧。
借勢外力,壯大自身。“鄉村小資源”要想實現旅游化利用,還可以嘗試借勢外力。這里的“外力”可以是周邊線性旅游吸引物、塊狀旅游景區,可以是旅游需求巨大的臨近大中城市,還可以是影視拍攝的外景需求等,總之,能用得上“鄉村小資源”的都是有效的外力,以此開發合適的旅游產品,回應游客需求,融入其中實現自身發展。張家口張北壩上的一條柏油馬路沿線蜿蜒曲折、溝壑縱深、草甸牛羊、景觀奇峻,展現出一幅百里壩頭風景畫卷,但是多年來,這樣的美好風景只是年復一年靜靜安躺塞外,幾年前,北京的自駕車愛好者發現了這一良好的自駕游空間,一夜之間它紅極京郊,成就了“草原天路”的美名,沿線的“鄉村小資源”依托草原天路超越了既有存在,實現了價值激活和價值跨越。
當下,鄉村生態保護、鄉村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發展都給“鄉村小資源”帶來了絕好的機會,同時也對“鄉村小資源”充滿了期待,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在游客越發重視旅游環境的需求下,“鄉村小資源”定會生機勃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