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古籍書頁
南慶波在修復拓片
李屹東對年畫進行修補
《六家文選明嘉靖本六十卷》,修復人:朱振彬、崔志賓 (修復前)
《六家文選明嘉靖本六十卷》,修復人:朱振彬、崔志賓 (修復后)
【專題影像】
卷帙浩繁的古籍是祖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內涵與精華,是研究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文獻資料,同時其本身又是非常珍貴的文物。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經歷天災人禍、戰火紛飛流傳下來的典籍,有不少為蟲鼠、水火等所損害。古籍修復師便是挽救這些瀕臨毀滅的國寶的書醫,在他們的妙手療救下,這些古籍得以延長壽命,文明得以綿延傳承。
古籍修復包括拓片、古書、字畫、地圖等,情況復雜時,修復一件物品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古籍保護者承擔著整理、修護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歷程、文明成果的神圣使命。古籍修復的流程精確而煩瑣,修復師在一張張作業臺上,埋首于故紙堆中,聚精會神地粘貼、修復,一旁的毛刷、糨糊、放大鏡等工具整齊排列,如同在燈光下做一臺精密的外科手術。
古籍的修復過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步:一、修復前拍照記錄,進行病害分析并制定修復方案;二、登記古籍原始信息,建立修復檔案;三、古籍紙張酸堿度檢測、纖維檢測;四、對古籍表面進行清潔、拆解;五、對古籍字跡的墨色牢固程度測試,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清洗、脫酸;六、選配修補材料,根據需要適當染色;七、對書頁、書衣進行修補,壓平、拆頁、整理、錘平,用壓力機壓實;八、根據原裝訂形式復原(訂紙捻、上書皮、包角、訂線等),根據需要配置裝具;九、修復完成后,照相記錄并編寫修復檔案。
古籍修復工作單調枯燥,除需一雙巧手外,還需耐心與執著。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組有良好的傳承秩序,每一位新成員都要在日復一日的學習與實踐中慢慢成長。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李屹東去年來到這里,一年多的沉淀與磨煉讓他談起古籍修復頭頭是道:“有時紙張老化嚴重、易碎,修復時就需格外小心,工具又非常繁雜,包括針線、鑷子、錘子、毛刷等。”由于古籍通常時間久遠,保存環境不善,所以有些紙張支離破碎,字跡難以辨認。“民國時期有些古籍比明清時期破損得更加嚴重,有時要將一張完整的紙全部覆蓋粘貼,并且每一件的破損狀態和性質都千差萬別。”由于研究生專業是書畫鑒定,李屹東的背景知識使他認識到古籍珍貴的藝術價值,而且對修復古籍也有很大的幫助。李屹東對自己能為珍貴古籍“延年續脈”感到非常自豪,但認為自己要學有所成還需多年磨煉。
修復行業的前輩南慶波同樣屬于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組。他對剛入行的年輕人寄予厚望,“古籍修復者來自全國各地,還有香港的學生,他們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南慶波認為現代科技的進步對古籍修復工作具有重大意義,例如過去鑒別紙張單憑經驗,現在引進了高科技的儀器,通過對紙張厚薄、顏色、材料的識別鑒定,更加便于選取相應的修復材料,既節省時間又方便操作。
古籍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與智慧,是我們應該珍惜和永久保存的寶貴財富。每一冊古籍都承載一段歷史,妙手書醫,使命光榮。
(本版部分圖片由國家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