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藝人看“工匠精神”
2016/7/27 9:58: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片小小的葉子,春生秋落,平凡如沙,似乎留不下一點“奇跡”。直到看見色彩斑斕、構思精巧的葉雕,才不由驚嘆:即便普通如葉,也能如此精彩地“活著”!這一切,都出自一個29歲青年之手,他就是葉雕藝人劉政。(見7月23日《人民日報》)
劉政出生于河南省太康縣一個葉雕藝人之家,難以忘記童年時的記憶,醉心于獨特的葉雕技法,2013年他毅然辭去工作,在鄭州成立了藝術創作體驗室,潛心追尋“葉雕夢”。一次次設計、一次次試驗,劉政的技藝日漸長進,開辟出一個“葉雕世界”,努力實現產業化是他接下來的目標。
走近像劉政這樣的民間手藝人,我們總能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工匠精神”。“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手工藝品浸潤了工匠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價值,點綴了人們的生活,喚起對美的追求。“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手工技藝立足于當地物產,形成獨特的技藝和風格,成為地域文化的一種標志物和文化名片。再就是追求“極致”與堅守“本心”,工匠們不僅需要用心、專心和耐心,還需要精心、細心和恒心。
在要素和規模驅動經濟增長難以為繼之時,轉型升級成為必然選擇。于是,以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對制造一絲不茍、對產品追求極致、對產業專注堅持等為特征的工匠精神得到國家重視,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政府工作報告》等,引發廣泛熱議和思考。然而,我們卻看到當下對工匠精神認知和解讀存在這一重誤區:言必稱德、日等國工匠精神,忽視了對本土工匠精神的傳承弘揚。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功有巧”。這是中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考工記》中的話,這簡單的四句話生動展現了中國幾千年來傳承的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的“職人”文化、德國的學徒傳統固然值得學習借鑒,但工匠精神從來不是舶來品,在璀璨的中華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前段時間北京暴雨多地“看海”,600年的故宮卻基本沒積水,網友紛紛感慨先輩超凡的智慧。
不可否認,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一些人忽視。但如今,源自中國的工匠精神正在回歸、重現生機,筆者近來常常為一些國產品牌的價廉質優物美感到驚喜,甚至因此與那些所謂的國際大牌揮手作別。從這個角度說,國人應該多一些自信,對本土的匠心、匠人多一點支持,時間是偉大的作者,她能寫出未來的結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