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半數已成殘垣斷壁,部分修復后淪為“新文物” 上海現存10座古城墻現狀堪憂

2013/10/17 11:07:27 點擊數: 【字體:

半數已成殘垣斷壁,部分修復后淪為“新文物” 上海現存10座古城墻現狀堪憂

嘉定城南門西側城墻殘垣(溫舉珍1996年拍攝)

  馮蘭藺

  涉足者少,夯土殘跡仍保留;集裝箱圈圍,城墻成孤島;新舊混搭,古城墻失原貌……近日,筆者跟隨上海市閘北區政協常委俞建國、上海民間收藏家溫舉珍等人,走訪上海奉賢、松江等區,發現上海僅存的10座古城墻現狀堪憂,半數已成殘垣斷壁,部分雖重新保護但已淪為“新文物”。

  而據《上海軍事志》記載,上海曾經先后建有城堡衛所36座。不過,這些當時的高墻厚壁,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建設面前,漸漸清冷甚至慢慢消失。

  新發現

  柘林:涉足者少,夯土殘跡仍保留

  再次走訪上海現存的古城墻,年近七旬的溫舉珍感慨頗多。1996年,他曾騎著自行車耗時5天,遍訪當時上海11座古城墻,并詳細記錄、測量城墻始建地點、長度等數據,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17年過去了,奉賢南橋的古城墻已經不見蹤跡。其余10處保護狀況也令人擔憂。”

  奉賢柘林,是此次再訪古城墻的第一站。奉賢區是上海古城堡最多的地區,先后建有奉城、柘林城、南橋土城。

  溫舉珍1996年拍攝的柘林城堡照片顯示:當時整個柘林城除一座城隍廟外,西南角僅有不多的幾座民宅。不過,現在的柘林地區已成多片商品房和農田包圍的半城市化地區。

  從新修建的聯業路自東到西貫穿過整片原城堡,只見東南西北4角處各有高高聳起的小土坡。再仔細看,發現土坡的高度達六七米,與周邊農田形成明顯高度差異。其中,東面城墻夯土基本完整,雖經百年風化,仍保留約300米。西面保留著的三處城墻夯土上已長滿雜草,不少周身砌上了一層厚厚的水泥墻。南面還有三段殘垣。

  “它們不是普通的土堆,其前身是柘林城堡城墻。”俞建國說。

  目前,當時的城堡東西城門已被新建的聯業路取代。“從目測距離看,東西殘留的城墻夯土高處達六七米,低的也有1.5米,夯土城垣寬6米至7米,可以推斷,當時城墻上步道寬闊,頗有規模。”俞建國說。

  松江:唯一城墻藏匿靶場

  而位于武警駐松江部隊靶場的殘存古城墻,則是溫舉珍在原《松江縣志》副主編王永順幫助下的一個意外發現。“目前,尚未發現相關的史料記載。”溫舉珍說。

  溫舉珍1996年拍攝的舊照顯示,這段不為人知的東城墻遺跡現存于武警駐松江部隊靶場,長約60米,現為駐軍部隊靶墻。現在,城墻上繁茂綠茵環抱,郁郁蔥蔥,由于是軍事要地,一般人難有機會踏勘,因此保留程度較好。

  “這是松江唯一保留的古城殘垣遺址。”溫舉珍說。俞建國收藏有明朝松江城墻磚,該墻墻磚用的是陽文顏體鉻印“壬申松江府,曹南英官窯造”,每塊城墻磚長32厘米,寬18厘米,高8厘米。此磚可以證明現存城墻為明城墻遺存。

  寶山:可見土坯壘砌痕跡

  在寶山臨江公園南側,仍能發現一段古城墻。殘存夯土長36.8米、高2.4米、厚9米。仔細觀察:該處城墻夯土處,有別處難得見到的呈方形(邊長約0.74米)預制土坯規范堆砌的痕跡。墻磚接縫處致密無隙,有白色石灰狀物質間隔,僅兩三毫米厚。

  該城建成至今460余年,歷經海潮侵蝕,又經鴉片戰爭、淞滬抗戰等重大戰事,如今唯剩東南一段。殘垣西側殘缺的南水關拱券目前仍留著。

  已消失

  高橋(老寶山城):集裝箱圈圍,城墻成孤島

  楊高北一路盡頭東南角,現仍存留著一段殘墻。此地就是“老寶山城”。老寶山城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現僅存南城門洞殘垣。周圍原有約三里長的城墻夯土,修葺時僅存百余米夯土。城磚上可尋見“松”或“寶山”等字樣。

  1984年5月,該地被公布為上海市古文化遺跡保護單位。近年又修繕了南門及其兩側,只是原來的東、西、北三道城墻遺跡悉數消失,并已辟為集裝箱堆場。

  盡管已立碑保護,但溫舉珍說:“目前的保護仍待加強。”

  溫舉珍1997年記錄的當年城墻數據顯示:該處城墻夯土長36.8米,高2.4米,寬厚9米。城墻夯土呈方型,邊長各0.74米。從溫舉珍當年拍攝的照片中,可見城墻接縫處致密無隙,保留堆砌粘接痕跡,以白色石灰狀材料作粘接。

  現場查看發現,目前,老寶山城南門水關殘缺的城墻拱券仍保留相對完整。不過,由于城墻拱券背后堆滿了集裝箱,這塊區域成了“孤島”。走訪附近居民,鮮有人知。

  南橋:1998年古城墻殘垣夷為平地

  奉賢的南橋土城,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城墻長1.5公里,環城有壕溝環繞,英法聯軍攻克太平天國時被拆毀。當時該地仍殘留土城北城門(又稱“拱震門”)以及東西城墻。土城北城門建在始建于元代的月城城墻上。城門上建有二嚴寺,老百姓稱“佛閣”。

  該城門和城墻建在今人民北路52號至54號處。1995年,舊區改造時拆除了其北城門。根據1997年溫舉珍拍攝的舊照,筆者發現當時在北城門東部還殘留有古城城垣。不過,在當地居住長達70余年的季老伯告訴筆者,1998年,該段殘垣也被夷為平地。

  “新文物”

  奉城:異地遷移,古城變新墻

  除無人知曉或漸漸消失的古城墻外,一些古城墻雖被保護或異地修復,卻成了人造“新文物”。比如,奉賢奉城的青村城。

  “根據1997年的實測,今僅留有長25米、高4.6米、厚5.4米的拱辰門月城殘垣一段,明末清初建于墻上的萬佛閣,就建在浦南運河的護城河附近。”溫舉珍說。根據多位村民指點,筆者在護城河邊找到了修葺一新、規模宏大的萬佛閣寺廟。它依河而立,樣貌簇新。當地村民說,這片城墻是由原老城北移40米而來。只不過,當年老城墻已不見蹤跡。

  川沙:新舊混搭,古城墻失原貌

  被稱為上海地區規模最大的古城建筑的川沙城堡,在2010年由浦東新區政府進行了全面修整,并對其完整保留的護城河進行疏浚,城墻也被作為“川沙古城公園”免費對社會各界開放。不過,在肯定政府積極保護的同時,俞建國和溫舉珍說,古城被修舊如新仍不算得到最佳保護。

  根據1997年的現場測量,川沙古城墻長76米、高5米。城上除魁星閣外,還有岳碑亭、文筆塔。1988年修葺時,殘垣處砌筑了一個城門洞,高3.23米。“這屬于新舊混搭的保護,應該說失去了昔日的古墻風韻。”溫舉珍說。

  “而現存于嘉定人民街的三段古城墻,大部分墻磚也屬新燒制,也有新文物之嫌。”俞建國指出,南大街新建了500米長新水關城墻。當年殘存的城墻夯土已不復存在。

  建議

  借鑒“先予保護”制度的管理運作方式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盧永毅建議,各相關管理部門應該主動了解和認識新發現文物的基本信息和保護要求,推動這些保護對象和保護要求盡早納入土地出讓、房屋征收和規劃設計審批等管理程序,避免遺產保護的被動局面。不妨借鑒“先予保護”制度的管理運作方式,在發揚以往文管、規土和房管部門的協同管理經驗上,直接有所突破。

  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1年上海市開展了為期5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下稱“三普”),全市共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4422處,包括新發現登錄不可移動文物1761處,復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2661處。上海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從普查前的1182處增加到1431處。

  上海市文物局透露:不少三普文物登錄點所在地塊的土地已出讓、規劃已確定,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矛盾,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協商解決方案。有關方面正在開展的《上海文物建筑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機制研究》課題,將全面梳理全市在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機遇和矛盾。

  下一步,有關方面將把課題研究成果轉化成政策措施,結合《上海市文物保護條例》的制定和《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的修訂,科學構建符合上海實際的保護管理格局和責權明晰的管理體制,并在依法行政、各司其職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業務流程,健全征詢制度,強化內部協作,形成科學的保護管理體系。

  有關“先予保護”制度的建議,有望被采納并在《上海市文物保護條例》(草案)的編制中有所突破。上海市文物局表示,由于“先予保護”措施在法規上缺乏退出機制,因此在實際管理中應用具有難度。上海市房管局、規土局也將結合《保護條例》的修訂,對“先予保護”及其后續措施進行完善、細化,以便更有效地運用于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原標題:半數已成殘垣斷壁,部分修復后淪為“新文物” 上海現存10座古城墻現狀堪憂)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0-1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