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山東菏澤人,生于鄄,曾學于鄆,常遇三字來歷之問,遂參考有關史料,試釋之。
鄄
【字形】篆: 隸:鄄 草:
【構造】形聲兼會意字。篆文從,垔聲,垔為用竹籠草袋盛土石堵水,故兼表意。鄄瀕黃河,筑堤防水乃其常。隸變后楷書寫作鄄。異體或作甄(juàn),從瓦。據《呂氏春秋》記載:“堯(陶唐氏)葬谷林,舜耕于歷山,陶于河濱,漁于雷澤。谷林、歷山、雷澤均在縣境。”可見鄄為堯舜活動的中心區域,也是古制陶業發達之地。
甄,后借用作“(從宀,從土,從攴,從缶,會手持工具在房屋內制作陶器之意)”,讀zhēn,專用于表示制作陶器。遂成兩個字。
【本義】《說文·邑部》:“鄄,衛地。今濟陰鄄城。從邑,垔聲。”本義為地名。春秋衛邑,漢為鄄城縣,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鎮,俗稱王堌堆。
【演變】鄄,讀juàn,素有“古鄄”之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五帝時期。上古屬“顓頊之墟”,在古兗州之域。唐堯、虞舜等在這里留下了較多遺跡。桓公九合諸侯、莊周釣魚臺、孫臏故里、曹植讀書臺等在鄄城。
鄄,起于①春秋時衛國鄄邑,戰國時齊國稱甄(juàn,鄄的異體字)邑!洞呵·莊公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左傳·成公十一年》:“及陽樊,王使劉子復之,盟于鄄而入。”《史記·秦本紀》:“齊桓公伯于鄄。”
至秦朝改鄄邑為②鄄城。西漢初始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而得名。三國時鄄城曾兩次改為縣王國。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于鄄城置濮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廢濮州設濮陽郡,治鄄城!短江h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
又為③今縣名。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縣河東地區復設鄄城縣。1949年,鄄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地區專署。1953年,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又用作④姓。鄄地為春秋衛國屬地,衛公族分封于鄄地食邑,后因以地為姓。如:《左傳》記載衛國有鄄子士。
鄆
【字形】篆: 隸: 鄆 草:
【構造】形聲兼會意字。篆文從(表示城鎮),軍聲,軍也兼表駐軍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鄆。如今簡化作鄆。鄆為魯國西部邊境,地臨曹、衛,為防侵掠,曾于此駐軍。春秋時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冬,在此修筑了城池,即為鄆。
【本義】《說文·邑部》:“鄆,河內沁水鄉。從邑,軍聲。魯有鄆地。”本義為春秋時古地名。
【演變】鄆,讀yùn,據鄆城西北大楊集肖堌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鬲、石斧等古文物,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夏朝,鄆地為徐州城。商王祖乙,曾遷都至此。
作為①春秋時古地名。“鄆”始于春秋,公元前587年建城!洞呵·成公四年》記載:“成公四年冬,城鄆。”《春秋·成公九年》記載:“楚人入鄆;秦人、白狄伐晉。”《鄆城縣志》記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于此,以防侵軼。”秦朝,鄆城縣境內有鄆、廩丘等城鎮。西漢時于鄆邑西分置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
又指②古州名。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鄆州。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鄆州總管府,轄鄆、濮、兗、戴、曹5州32縣。宋宣和元年升為東平府。此后,鄆城名稱、歸屬多有變動,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1928年,直屬于山東省。1949年,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撤平原省,隨菏澤專區歸山東省!缎挛宕贰罚“乃以步騎五千涉濟,至鄆州,鄆人無備,遂襲破之。”又:“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宋辛棄疾《美芹十論》:“不三日而至兗、鄆之郊。”
如今指③縣名。即鄆城,在山東省西南部。
又用作④姓。春秋時,風姓的一個裔孫在魯國官至大夫,甚得魯國君主賞識,被封于鄆,其后代子孫便以封地名“鄆”為姓。如:《水滸傳》中的鄆哥。
古時鄆城又稱運城,鄆姓一支因離開故土,為分別支庶,將鄆字去邑旁加走之而成運字,遂成運氏。鄆姓和運姓望族均居東魯(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現代安徽、北京、成都、重慶等地均有鄆(運)姓居民。
據《姓考》載,惲氏也本姓鄆,是由鄆姓的一個分支改為惲姓的。
菏
【字形】篆: 今篆: 隸: 菏 渮 草:
【構造】形聲兼會意字。篆文從水,苛聲,苛也兼表小草之意,表示長滿草的淺水。隸變后楷書寫作渮。還有個菏字,從艸(艸)從河會意,河也兼表聲,本為水草名。后二字相混,皆用菏來表示。
【本義】《說文·水部》:“渮,渮澤水,在山陽胡陵(單州之魚臺)。從水,苛聲。”本義為古水名,即菏水。在今山東省定陶縣東北。古濟水東出,潴積為澤,又向東流出遂成菏水!队衿·艸部》:“菏,菔草。”一種野草名。
【演變】菏,讀hé,作為本字,本義為①菔草。
菏,作為“渮”字,本義為②水名,古濟水的支流。分東、西兩段。西段自今定陶縣西,濟水南岸分出,東北流至縣北還入濟水。東段自今山東定陶縣北分古濟水東出,經過時匯聚而成大片沼澤,即雷澤,又向東流出成菏水,經今成武、金鄉兩縣北,東注于古泗水。菏水為古代連接濟、泗二水,溝通中原與東南地區的一條重要水道。金代后湮塞。《尚書·禹貢》記載:“導沇水(濟水發源處為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徐州)浮于淮、泗,達于菏。”
用作“渮澤”,又指③古湖澤名,即菏澤。在今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原是天然古澤,因古時這里有菏山和雷澤,遂簡縮為“菏澤”而得名。唐時名龍池,亦稱九卿陂(bēi)。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導菏澤,被孟潴(在今河南商丘東北)。”唐《元和郡縣圖志》曹州濟陰縣下載:“菏澤在(濟陰)縣東北九十里,故定陶城東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澤為菏澤。”后來濟水斷流,菏水又為黃河泛道,菏澤遂被黃河泥沙所淤平,如今已湮沒。
又指④地名。地處山東西南部,與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乃中原腹地,史稱“天下之中”,是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后屬曹國之疆土。
戰國至隋建置又數度變遷。隋文帝即位后,廢郡以州轄縣。境內分屬曹(治濟陰縣)、濮(治鄄城)、鄆(治鄆城)、戴(治成武)4州。南部屬宋州。
作為地名的“菏澤”,始于清代。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設附郭縣(行政衙門所在地),始正式賜名菏澤。
1949年,平原省建立,劃境內西北部為菏澤專區,治菏澤縣。1967年,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2000年,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李繼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