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渠歷經兩千年風雨而不朽 在廣西桂林的興安縣,有一處堪與長城相媲美的偉大工程,那就是世所罕見且保存完好的古老人工運河——靈渠。它是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據漢《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后,為了將嶺南百越地區納入中國版圖,“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進軍嶺南。但是,百越民族的頑強抵抗,加之山路崎嶇,糧餉轉運困難,以致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戰事處于膠著狀態。為了解決秦軍的后勤補給問題,秦始皇命監御史祿督率士卒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修建人工運河。公元前214年運河鑿成,全長36.4千米,連接湘漓二水,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使秦軍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軍需補給和兵源補充,因而迅速統一了嶺南,設立南海、桂林和象三郡,這條人工運河就是靈渠。其后,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筑靈渠。
史料載明,靈渠通航以后,成為我國古代南北運輸大動脈。從漢武帝時起,中國海船多次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徐聞、合浦古港起航,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訪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等國,而在靈渠周邊發現的石馬坪漢晉墓群等多處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餅、瑪瑙珠、香熏爐等,直接證明了靈渠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清代廣西巡撫陳元龍在《重建靈渠石堤陡門碑記》中寫道:“夫陡河雖小,實三楚、兩粵之咽喉,行師饋糧,以及商賈百貨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賴。”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清代詩人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代表了漢族精英文化在靈渠地域的傳播,柳宗元、張九齡、蘇東坡、解縉等均曾由靈渠南下。古往今來,過往靈渠的文臣武將、文人騷客不計其數。有學者認為,伴隨經濟發展的是人口的遷徙和文化的交流。靈渠對統一中國,促進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原漢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友好往來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就稱它“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1988年1月,靈渠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智慧之渠古代運河技術成就杰出范例
聰明選址,湘水通漓。靈渠所在的興安縣,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均發源于此,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獨特現象。湘江和漓江雖然都在興安縣境內,但二者之間仍然相距20余公里。秦代水利專家勘察后發現,在湘江附近有一條漓江小支流,叫始安水,與湘江岸畔之間直線距離僅1600米左右。然而,卻不能在此處修渠,因為始安水的海拔高出湘江4.34米,由于落差太大,即使開鑿渠道也無法通航。而要將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則需在寬闊的湘江上修建一座高度達5米以上的大壩,而當時的條件還無法實現。于是,聰明的設計師便選在湘江上游與始安水相距4千米、水位高于始安水高程1.1米的一個靜水區——渼潭(今稱分水塘)攔河筑壩,將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在湘漓二水之間實現通航。這一科學的選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彎道代閘,控制流速。靈渠的渠系非常靈巧,分為南北二渠。南渠長33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長近4公里,只有南渠長度的1/8。其實,北渠入口和出口的直線距離只有1.5公里,但由于距離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通航,而且上游來水會大量注入北渠,打破南北二渠水量的平衡。于是,秦人將其設計成S形,通過延長流程,減小落差,使水流曲折且平緩地流入湘江,讓船只順利通航。
大小天平,稱水高下。靈渠壩體工程的設計非常科學。鏵堤為靈渠的樞紐工程,是在湘江內修建的一座滾水低壩,有大小天平石堤與其相連,形成“人”字形。北面為大天平,長約360米、寬約10米。南面為小天平,長約120米、寬約4.5米。石堤頂部用青石平砌,石與石之間開斧形槽口,用鐵碼子扣緊。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滾水部分),用長片石鱗次嵌砌,通稱“魚鱗石”。大小天平分別與南北渠岸相連,起著蓄水排洪的作用。鏵堤前銳后鈍,四周用大型條石砌成,形似犁鏵,劈水分流,將湘水引進靈渠,稱水高下,恰如其分,起著平衡水量和向南北進水口導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進漓江,七分入北渠導歸湘江,以利舟楫航運、水利灌溉。
陡門,世界船閘之父。靈渠上還有一項重要發明,那就是陡門。陡門,又稱“斗門”,是建于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具有船閘作用的建筑物。興安的秋冬季節常有4至5個月的枯水期,此外渠道有淺、狹、曲、急的特點,不同渠段水量深淺不一、水流速度迥異,對船只航行十分不利。因此,古人便發明了陡門來提高水位,集中比降,以利舟行。陡門最早的記載見于唐咸通九年(868年)桂州刺史魚孟威的《桂州重修靈渠記》,文中寫道,唐寶歷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上任時,見靈渠“陡防盡壞”,于是下令重修鏵嘴、陡門和渠堤。說明陡門在李渤修渠之前已經存在。宋嘉祐三年(1058年),廣西提刑李師中重修靈渠時達到36座。1975年,據文物部門調查,歷史文獻中先后有記載的陡門共37座,當時保存完整或大體完整的有13座。有了陡門,靈渠就能浮舟過嶺,成為古代一大奇觀。南宋時期,到桂林任靜江知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一書中贊道:“六十里間,置斗門三十六,土人但謂之斗。舟入一斗,則復閘之,俟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199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WCD)組織全球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來到靈渠實地考察后贊不絕口,一致認為陡門“不愧為世界船閘之父”。
世界之渠一個至少符合三項申遺標準的運河遺產
200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世界遺產評估報告員、保護規劃與建筑師尤嘎·尤基萊托博士,來到靈渠實地考察后,深深為之震撼。“像靈渠這么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科學、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價值的運河是極為罕見的。靈渠科學的選址、三七分水的‘人’字形大壩、調洪的大小天平、魚鱗石砌成的壩基,是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觀。”尤嘎·尤基萊托博士說,只要中國政府有決心,靈渠申遺很有希望。
國際古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曾多次參與對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進行審議投票,也曾多次到靈渠考察。2013年2月,郭旃又一次來到靈渠調研,他認為,靈渠申遺要素保留完整,申報條件比較成熟。
“靈渠提名世界遺產整體的完整性極其充分:整體水系統具備了所有維持其功能的核心元素;全線貫通,各段河道形態完整;整體沒有遭受緊迫而嚴重的威脅,其沿線大部分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態景觀環境。”按照靈渠申遺課題組的研究分析,靈渠至少符合以下三個方面的申遺標準。一、“創造精神的代表作。”靈渠的開鑿從選址、規劃、設計上都反映出古代中國在運河修建方面的創造性智慧。二、“是一種建筑、建筑整體、技術整體及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現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靈渠是反映中國古代運河技術成就的杰出范例,同時也是代表了古代亞洲地區運河水平的珍稀實例。三、“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活的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靈渠的開通與秦朝統一嶺南地區的軍事行動密切相關,它見證了中原王朝與南方百越民族征戰直至最終確定古代中國南疆版圖的重要歷史進程,對亞洲甚至人類歷史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