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悉,老河口市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簡,經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三年多修復后,日前安全回館。
1992年,老河口市霸王墳古墓群一、二號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戰國時期漆木器和24枚竹簡,部分被鑒定為國家珍貴文物。
竹簡脫水保護要求標準高、難度大。近年來,經老河口市多方聯系,荊州市文物保護專家對24枚楚簡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竹簡的完整性,并讓其可相對長久地保存。
經古文字專家破譯,霸王墳古墓群一、二號墓出土的24枚竹簡為遣冊,即專門記錄隨葬品器物的清單。一號墓一支紀年簡,記載墓主人患病而亡,下葬時間為:“周客南公口五逅楚之歲夏欒之月癸酉之日”。也就是說周天子派使者到楚國的后一年,楚歷七月癸酉那天下葬。楚國當時的紀年很特別,不以王號紀年,而以上年國家發生的大事來紀年。至于“周客南公”哪一年出使楚國,尚無考證。
考古人員研究認為,這個“周客”不會早在西周,而應是東周即戰國時期,因一、二號墓的出土器物,類似于公元前316年下葬的“包山楚墓”;從隨葬禮器推斷,一號墓墓主人身份當為士大夫階層的“元士”,即天子之士。(記者夏永輝、通訊員志忠、兵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