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無錫8月16日電(于曉) 今天下午,“走運河,看青奧——2014全國網絡媒體江蘇行”來到大運河無錫段。原無錫市文管辦研究員夏剛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無錫城區的古運河河段是整個大運河上唯一抱城而過的河段,而且它的歷史比現在公認的最早開鑿的河段揚州邗溝早至少一年。
大運河無錫段從北門外黃埠墩入城至江尖分東、西水道,至南門合流形成全長11公里環城運河。關于黃埠墩名字的由來,坊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曾名為芙蓉湖的原無錫湖湖心有一小島,戰國時楚國春申君黃歇疏浚芙蓉湖后,它成為運河中流的一個墩,后人為了紀念他所以將此墩命名為黃埠墩。
夏剛草對于黃埠墩名字由來的解釋相似:“由于湖水深淺不一,春秋戰國時期黃歇為連接南北河水通道,發動民眾進行深挖,因石頭阻滯而無法繼續,只好留在那里,所以后代人便稱這里為黃埠墩”。因為是墩基是巖石構成,黃埠墩也得以保留到今天。但芙蓉湖沒有那么好的運氣,漢代的《越絕書》記載它有“周萬五千頃”,但如今它只存在于地名中,原因就是歷代地方官堅持泄水造田,結果現在只剩下30多片圩田。
如今,黃埠墩已成為古運河上一道重要文脈,一處標志性的歷史景點,也成為大運河無錫段悠久歷史的實物見證。夏剛草透露,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公元前487年,吳王夫差開通江南運河時,當時的運河穿過芙蓉湖,這樣算起來,大運河無錫段的歷史比揚州邗溝(開鑿于公元前486年)至少早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