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故宮博物院。一場關于長沙銅官窯的論證會正在進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以及張忠培、張廷皓、安家瑤、吳加安、馮小琦、陸明華、李仲謀、李建毛、陳遠平等國內文物界知名專家在論證會上各抒己見。
長沙銅官窯為何能引起眾多專家們的興趣?
多項世界第一引起世人關注
1956年冬,湖南文物普查隊在長沙產瓷名鎮銅官,發現了彩瓷片及完整器物,普查隊確認:這是一處成功燒制出釉下彩瓷的唐代窯址。
當時國內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李輝柄先生對長沙銅官窯燒制出的釉下彩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因為它所采用的裝飾方法超出了當時的一般規律,突破了傳統的單色釉。據統計,有13個國家和地區出土過長沙銅官窯瓷器,如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巴基斯坦和肯尼亞等。大量實物證明,長沙銅官窯是唐代最為活躍的商業性外銷瓷窯之一。
除此之外,長沙銅官窯還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第一個成功發明燒制銅紅釉,在世界彩瓷史上是開先河者。
第一個開創模印貼花。長沙窯獨具特色的模印貼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紋后,粘貼在瓷壺的系紐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第一個創造并發展了釉下彩繪。有花鳥畫、動物畫、人物畫、山水景物畫、寫意畫等,題材豐富,色彩絢麗,生動簡潔,紋飾瀟灑飄逸,對唐以后瓷繪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繪。
第一個涉足商品價值銘文、姓氏銘文。有時甚至把賣價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碼標價。
第一個涉足商業廣告語。長沙窯經營者為了使自己的產品能占領更廣闊的市場,博得買者青睞,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標出“絕上”“美酒”“鄭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滿天下無口過”等廣告語。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知宴曾說:“長沙窯上包含著豐富的唐代詩歌信息。《全唐詩》對唐代詩歌并沒有收集全,有很多詩出現在長沙窯瓷器上,卻沒有收錄在《全唐詩》里,應該說長沙窯上的詩文是對《全唐詩》的補充。”
海上“絲綢之路”上,千年前失聯的“黑石號”
時間回溯到1100多年前。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李唐王朝,告別了其“紙香墨飛詞賦滿江,霓虹閃爍歌舞升平”的黃金時代。
北方的長安,這個傳統的政治經濟中心開始冷清、衰敗。遠在千里之外,江南道潭州(現長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正燃起熱烈的火焰。一群人正在一個個龍形窯場里,用山柴燒制瓷器。
“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迵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一位叫作李群玉的詩人,來到這里,看到這幅景象,寫下了當時長沙窯燒制陶器時山林焚燒、洞火沖天的壯觀景象。
這一燒,不但讓地處長沙市西北25公里處望城境內的古鎮銅官,成為世界釉下彩的創燒地,同時開創了陶瓷業的輝煌時代。濤生云滅的湘江邊,各色瓷器成品堆積如山。江口停泊的貨船上,滿是工人在忙碌搬運,一個瓷器的世界工廠在此盡顯繁華。
若干年后,一艘阿拉伯式的帆船,停靠岸邊。珠光寶氣的阿拉伯商人大肆收購了巨量便宜而又精美的“大唐制造”瓷器,船從靖港出發了,可是,最終這艘龐大的商船消失在印度洋。
這一消失就是1000年。直到1998年,這艘沉船才被德國尋寶者在印尼勿里洞外海發現并開始打撈,命名為“黑石號”。沉船上僅瓷器就有6萬多件,其中5萬余件產自銅官窯。這一驚世發現,慢慢詮釋了一條神秘的海上“絲綢之路”。
在當時,一個窯場一次能出口數萬件瓷器,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足見當時長沙銅官窯瓷器的生產盛況,也說明銅官窯對于傳播中國文化的影響和價值,由此也不難推斷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銅官窯自被發現以來,出土文物已過萬件。但有限的考古資料也制約了學術界對于長沙銅官窯的深入研究,致使長沙銅官窯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揭示。
經過半個多世紀,我們對長沙銅官窯的了解有多少?
因銅官位于長沙市西北約25公里處,“銅官窯”亦稱“長沙窯”。其興起于“安史之亂”之際,鼎盛于晚唐時期,五代以后漸趨衰落,前后經歷200多年,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民國三年(1914)時銅官窯場林立,有陶工萬余人、窯160余座,故有“十里陶城、百座龍窯、萬名窯工”的美譽。
經考證,銅官至今有方位、地址、名稱的古窯仍有72座,星羅棋布,遍及全鎮。如今,一提到長沙,人們就會想到銅官,而提及銅官,亦會想到長沙。銅官幾乎與長沙齊名。武漢長江大橋橋墩上的陶瓷花缸、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的陶瓷雄鷹、郴州女排訓練基地的大型陶質壁畫“中國姑娘”等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銅官陶瓷產品,無不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示著湖南長沙的陶藝風采和文化魅力。
湖南省考古所所長郭偉民告訴記者:“對于長沙銅官窯從原料采選到燒制、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整個過程,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細節方面的實物證據。考古最大的任務就是,通過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全面揭示長沙銅官窯原狀,找出與燒窯活動有關的遺跡;復原陶瓷器的原料采集、篩選、淘選、拌和、制作生產及其拉坯、晾干場地、道路、燒制流程;復原瓷業生產、儲存、銷售的過程;建立銅官窯瓷品的年代序列。重建銅官窯的生產組織和貿易形態,為全面研究和展示長沙銅官窯提供學術支持。”
湖南省考古所原所長袁家榮表示,長沙銅官窯文化的考古發掘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也不過分”。
原料是怎么粉碎的?按景德鎮等南方窯場的習慣,會用水碓加以粉碎,因此在原料產地附近,需留心此類加工瓷土的遺跡。近代的景德窯,原料往往經淘洗、陳腐后,制成可以直接作坯的方塊賣到窯場,也就是說原料的備制與其后的工序由不同的人群來完成。但唐代的長沙窯是怎樣的情況,尚不清楚。
交易市場在哪里?在銅官窯遺址保護區內藍岸咀東面,靠新河大堤中部的南側,發現有一片面積較大的平坦地,東西長200米,南北寬5米,當地稱灰坪。灰坪南鄰一彎曲的啞河。北鄰新河大堤,根據原有地貌,新河大堤從灰坪北部穿過。以前灰坪范圍應越過大堤,與現新河連為一片。其南北寬應超過100米。灰坪西與藍岸咀延伸區域相連,東與市場湖相連。考古人員推測很可能與市場區有關聯。但未找到實證。
長沙黃泥坑2號墓釉下彩盤口壺與銅官窯是什么關系?1964年,長沙黃泥坑汽車修配廠的2號東晉磚室墓出土了1件釉下藍黑點彩盤口壺。而根據目前銅官窯的出土標本和相關資料,長沙銅官窯的上限年代為唐天寶末年。另外一方面各種資料又顯示,瓷器釉下彩的發明,是長沙銅官窯。黃泥坑2號磚室墓與銅官窯的起始年代相隔300余年之久,墓中出土的釉下彩瓷器,究竟屬何種窯口?它對長沙銅官窯產品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千山泥土千山寶,遍地陶瓷遍地金”的銅官,其歷史就是一部陶瓷史。千年不熄的窯火,是古鎮銅官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長沙一張不可多得的獨特名片。
論證會上專家一致認為:長沙銅官窯是唐代重要的瓷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專家建議對長沙銅官窯的外銷起始時間、具體線路、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長沙銅官窯的獨特歷史與文化價值。(本報記者 蔡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