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拉了幾道麻繩,上面搭滿了新娘的手藝,金邊氈帽,繡花的腰帶、枕頭、頭巾、荷包……婚禮上種種的喧囂熱鬧都籠罩在這一片五彩斑斕之中。土族女兒在婚禮上用這樣的擺針線儀式來展現自己的針線女工,以此為婆家獲得巧媳婦好福氣的好口彩。擺出來的新嫁衣包含了頭飾、服裝、鞋襪、佩戴飾物,是土族女孩從七八歲開始學習的手藝結晶,她們為之傾注了青春和心血。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傳統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謂是土族盤繡技藝的集中體現。
在衣襟、衣領、衣兜間,七彩絲線盤旋往復,織就滿眼的光彩奪目。在圖案花紋的選擇上,期盼金玉滿堂、富貴長久的“富貴不斷頭”是不可少的,充滿吉祥喜慶寓意的神仙魁子也會在衣衫中現身。七彩太陽花、石榴花、太極圖、五瓣梅、云紋、菱形也都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熠熠生輝。土族盤繡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不用繃架,并使用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土族姑娘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也許不少人認為,只要擺針線、擺嫁妝的傳統婚俗還在,這項技藝就會代代相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項傳統的民間技藝也曾面臨著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命運:后繼乏人。老一輩的盤繡能手大多年事已高,還有不少人已經謝世。大多數土族年輕婦女只掌握了較簡單的刺繡技術,土族盤繡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家住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李發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盤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她切實地感受到生活習俗的改變給土族盤繡帶來的沖擊。村子里很多35歲以上的土族女子還會這門手藝,但技法精湛、能做出精美繡品的人已寥寥無幾。在年輕人看來,土族盤繡工藝復雜、耗時長,一條傳統的繡花腰帶有十幾個圖案,繡完要七八個月,用這個時間去做其他工作更能帶來經濟收益。在村子里,婚禮上用來“擺針線”的衣物大多讓自己的母親和上年紀的親戚來代勞,而且眾多土族年輕人越來越追捧穿婚紗的西式婚禮,土族盤繡賴以存在的民俗基石正在松動。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發秀覺得傳統技藝并非無藥可救。隨著政府和民間合力發掘、傳承、搶救土族盤繡的工作不斷推進,李發秀和當地政府也為這門古老技藝開出了一劑藥方:在原汁原味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促使土族盤繡走向市場化、商品化。
李發秀嘗試從各個角度對土族盤繡進行創新:在圖案設計上,將其融入時代元素和標志性事件,為土族盤繡帶來新鮮氣息;在品類開拓上,以香包、荷包、掛件實用性的種類為主,同時將盤繡的底料從傳統的黑棉布換成織錦緞,使盤繡更美觀,提升市場接受度;在銷售渠道上,除了顧客上門、電話定制,她還開設了專門銷售土族盤繡的淘寶網店,被群山環繞的小村莊開始接受電子商務這個新事物;在傳承發展上,當地文化部門支持李發秀在村子里定期開設培訓班,主要培訓對象鎖定在30歲至40歲的婦女,讓她們在這里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技藝“深造”。有了這些努力,李發秀原本焦急的心逐漸安穩起來,她說,幾年來已培訓了1500人次,依靠這門傳統的手藝,土族婦女能在農閑時節人均增收4000元。她相信,這項深植于傳統的技藝雖在經歷變遷,但終究會于風雨后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