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成的紹興三江閘,是中國古代最早、最大的濱海大閘,代表了傳統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三江閘作為紹興水利、浙東水運的樞紐和里程碑工程,歷經近480年依然屹立在東海之濱,1963年就被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江閘的地位崇高,保護、利用、傳承工作意義重大。
明嘉靖十五年(1536),紹興知府湯紹恩主持興建了紹興三江閘,此舉使紹興自鑒湖湮廢,水體北移之后,又形成新的平原河網水系。旱可蓄、澇可排、潮可擋,紹興魚米之鄉以及浙東航運紹興段又有了新的更高標準的水利保障。湯紹恩的治水精神為紹興人民廣為傳頌,明代著名文人徐渭在湯太守祠題聯:“鑿山振河海,千年遺澤在三江,纘禹之緒。練石補星辰,兩月新功當萬歷,于湯有光。”
三江閘的興建緣由
南宋鑒湖湮廢,會稽山三十六源之水直接注入北部平原,原鑒湖和海塘、玉山斗門兩級控水全部由沿海地帶海塘控制。平原河網的蓄泄失調,導致水旱災害頻發。而南宋以來,浦陽江下游多次借道錢清江,出三江口入海,進一步加劇了平原的旱、澇、洪、潮災害。為了減輕鑒湖湮廢和浦陽江借道帶來的水旱災害,自宋、明以來,山會人民在興修水利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修筑北部海塘、抵御海潮內侵;整治平原河網、增加調蓄能力;修建扁拖諸閘、宣泄內澇;開磧堰、筑麻溪壩,使浦陽江復歸故道等,有效地緩解了平原地區的旱、澇災害。但正如清程鶴翥《閘務全書》、羅京等《序》中所稱:“於越千巖環郡,北濱大海,古澤國也。方春霖秋漲時,陂谷奔溢,民苦為壑;暴泄之,十日不雨復苦涸;且潮汐橫入,厥壤瀉鹵。患此三者,以故歲比不登。”此外,明代初年浙東運河通過錢清江的航運狀況也堪憂:
錢清故運河,江水挾海潮橫厲其中,不得不設壩,每淫雨積日,山洪驟漲,大為內地患。今越人但知錢清不治田禾,在山、會、 蕭三縣皆受其殃,而不知舟楫之厄于洪濤,行旅俱不敢出其間,周益公《思陵錄》可考也。
因此,興建一處在新的水利形勢下能控制泄蓄、阻截海潮、總攬山會平原水利全局的樞紐工程,是繼戴琥筑麻溪壩、建扁拖閘以后,明代紹興平原河網水利、浙東航運所必須及時解決的重大水利問題。
三江閘的規模與效益
嘉靖十四年(1535)湯紹恩移守紹興。時“郡瀕海,每受潮患,逢淫雨汜溢,決塘泄水,苗稿泉枯,且筑堤之役,殆無虛日,民甚苦之。”湯紹恩遍察山會平原地理水道,“公登望海亭,見波濤浩渺,水光接天,目擊心悲,慨然有排決志”。嘉靖十五年(1536)7月湯紹恩毅然決計在錢塘江、曹娥江、錢清江三江匯合處的彩鳳山與龍背山之間建造三江閘。三江閘歷時6月完成,閘身全長310尺,共28孔,系應上天星宿之意,故又稱“應宿閘”。
三江閘的工程技術水平在當時領先中外。閘基處理,在巖基上清理出倉面后,置石、灌鐵、鋪石板。施工方法“其底措石,鑿榫于活石上,相與維系”,再“灌以生鐵”,然后“鋪以闊厚石板”。底板高程一般在黃海1.92米左右。閘墩、閘墻全部采用大條石砌筑,條石每塊多在1000斤以上,一般砌八九層,多的在10層以上。石與石“牝牡相銜,膠以灰秫”。閘墩兩端“則剡其首”,形如梭子,俗稱梭墩,以順水流。頂層履以長方體石臺帽,上架長條石,鋪成閘(橋)面。墩則鑿有內外閘槽,放置雙層閘門,閘底設內外石檻,以承閘板,總有木閘板1113塊。有大墩5座、小墩22座,每隔五洞置一大墩,惟閘西端盡處只三洞,因“填二洞之故”。此外,在閘上游三江城外和紹興府城內各立一石制水則,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以作啟閉準則。又在三江城西門外南建六洞減水閘(也稱平水閘),在玉山之東北建一洞撞塘閘(后增一洞,稱兩眼閘),以緩三江閘泄流時的水勢。
三江閘的建成,與橫亙數百里的蕭紹海塘連成一體,切斷了潮汐河流錢清江的入海口,按水則啟閉,外御潮汐,內則澇排旱蓄,正常泄流量可達280立方米/秒。至此,紹興平原河網新格局基本形成,也開創紹興水利史上通過沿海大閘全控水利形勢的新格局。三江閘建成使紹興水旱災害銳減,原西小江沿岸1萬多畝咸鹵地也成為良田沃土,還是浙東運河航運蕭紹平原的控制性水位和調度工程。“其沮洳可蒲草,其瀉鹵可鹽,其澤可漁,其疆可桑,其途可通商旅。噫公之舉,然直水患是除,而利之遺民者溥矣。” 又所謂“當年填海家家怨,今日寧瀾處處煙”。建閘50年后有人評價說:三江閘“蓋舉三邑之水而節宣之,其利甚大,至于今幾五十年,無以苦潦告者”。
三江閘發揮效益約近450余年。歲月滄桑,隨著水利形勢的變化發展,1981年,紹興人民又在三江閘北5里處,建成了流量為528立方米/秒的大型水閘新三江閘,老三江閘遂完成其光輝的歷史使命。
三江閘的崇高地位
1.水利樞紐
(1)三十六源水之所匯。會稽山三十六源之水匯入山會平原,通過主流若耶溪到直落江約48公里的主河道到三江閘。
(2)鑒湖水系之總控。1536年至1981年445年紹興鑒湖河網蓄水、排澇、擋潮、航運水位調蓄的樞紐工程。
(3)蕭紹平原水系三江口之咽喉控制水工程。
2.發展空間
(1)大自然的厚賜。海涂淤積,人類活動圍堤,天人合一,紹興地域擴大與發展。紹興城市與平原發展的土地資源庫。蕭紹平原965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以來已圍涂約40萬畝(26平方公里)。
(2)曹娥江大閘建成,形成新的城市發展區域。
3.塘閘文化中心
(1)紹興三個文化圈之一。紹興的文化生態是由山—水—海的文化圈層構成:即以大禹陵為核心的會稽山文化;以水城為核心的鑒湖、水鄉、水運文化;以三江閘為核心的塘閘、圍涂、濱江文化。由此可見三江閘在紹興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2)領先世界的水利工程。在鋼筋混凝土工程出現之前,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濱海砌石重力閘壩,其技術領先世界300多年。
(邱志榮,浙江省紹興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