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吉林記者 常雅維
“第一次看吉劇,以前從來沒看過,沒想到會這么好看。”當記者問起如何評價“吉林文化上海行”的演出節目,多數上海觀眾如是說。
由吉林省委宣傳部和吉林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吉林文化上海行”近日上演,演出將獨具吉林特色的吉劇、民樂等舞臺藝術集中呈現給上海觀眾。
舞臺上,僅僅做了“一夜皇妃”的民女滿蘇,為見到皇上,喬裝成“獻寶小伙”舞動著手絹上下翻飛,臺下的上海觀眾禁不住拍手叫絕。吉林省戲曲劇院吉劇團演出的大型吉劇《一夜皇妃》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走紅,給吉林文藝工作者帶來了很大促動。吉林省戲曲劇院黨委書記羅成金感慨:“地方劇種不能固守在地方,外埠市場往往會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
“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越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欣賞習慣的觀眾,越能檢驗舞臺藝術的成敗。”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蘇威介紹,去年7月,上海多個藝術團給吉林帶來了歌劇、芭蕾等高雅藝術,極大地活躍了吉林演出市場,這次互訪式的演出,使兩地在文化交流中促進了彼此地方戲劇的發展。
除吉劇《一夜皇妃》外,吉劇折子戲《搬窯》讓人感受到了宰相父親與苦守寒窯18年的女兒王寶釧之間的往昔恩怨;《盜貼》中聰明伶俐的丫鬟和神出鬼沒的盜賊時遷,以及《包公賠情》中起伏的唱腔和人物情感,都讓觀眾大呼過癮。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越劇團樂隊的丁妙亮說:“吉劇的角色行當中生、旦、凈、丑齊全,借鑒了京劇的臉譜卻有自己的特點,表演上沒有嚴格的程式化束縛,生活性強,既見極深的功底又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一周的演出中,除了吉劇以外,吉林帶來了7臺劇節目。大型民族音樂會《中國夢·關東情》展現了關東樂派豪邁、奔放的藝術特色;中國音畫《清明上河圖》把聽眾帶入古畫的意境之中,既“賞畫”又聽音。
“我這票是花了50元買的,盡管價格不高,可是排了兩個小時的隊。”帶著14歲孫女的上海市民姜顯芬告訴記者,“第一天鄰居送票,我沒有來,結果大家說好得不得了,我都插不上話。今天我孫女看完就嚷著明天還來,《盜貼》讓她入了迷。”
據了解,12月中下旬,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還將為上海觀眾奉上大型現代京劇《楊靖宇》以及京劇經典劇目《西廂記》和《鬧天宮》。
蘇威告訴記者,通過“走出去”,可以檢驗吉林舞臺藝術的社會認可度,今后吉林將會多做舞臺藝術相互碰撞的演出,探尋吉林舞臺藝術更好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