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月
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1897年由南洋公學第一任監院約翰·福開森出資辟筑。1907年,法租界政府將這條馬路修整拓寬,1943年,改名武康路并沿用至今。位于上海市徐匯區東北部的武康路,北起華山路,南至淮海中路與興國路交匯處,全長1170米。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3年多來,徐匯區相關職能部門不斷提升武康路保護管理機制,挖掘街區歷史文化底蘊,使得街區得到有效保護。
日前,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旅游局、湖南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了以“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為主題的上海武康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研討會。來自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10余位遺產保護專家,以及上海市文物局,徐匯區文化局、旅游局、房管局等武康路保護管理相關部門負責人共40余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共同為武康路的保護與利用以及今后發展建言獻策。
關注歷史建筑的保護
武康路林蔭大道兩旁,高級花園別墅云集,不同風格建筑集聚。在這些梧桐樹后的老房子中,可以找到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各種代表的建筑風格,如典雅的英國鄉村式別墅、法國文藝復興樣式建筑、上海至今少見的地中海式建筑,這些都是上海近代建筑發展過程中特色鮮明的“片斷”。
談到武康路的歷史建筑,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趙中樞認為,歷史建筑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武康路應從歷史建筑的價值本身和其在名城名鎮中的作用兩方面關注歷史建筑的保護,并細化歷史建筑的認定標準。
“武康路今天的歷史風貌已經無法講述它早期的歷史以及與南洋公學的關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錢宗灝說,介于安福路、天平路的環境風貌與武康路無太大差別,建議將安福路、天平路一起列入保護范圍,這樣不僅可以連綴歷史,而且有利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品質的提升。
名人故居應與街區保護有效結合
“目前,名人故居在保護利用上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修繕、維護資金,由于產權等因素無法對外開放,展陳形式、內容單調,缺乏吸引力。”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認為,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對整個歷史街道的保護以及文化內涵的彰顯有直接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在武康路花園別墅住宅里,舊上海的達官貴人、軍閥政要、洋商富賈、名流學者、愛國志士曾紛紛寓居于此,巴金、李鴻章、宋慶齡等眾多名人也在此留下足跡,使得武康路成為上海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滿足民眾走進名人故居的愿望,徐匯區文化局正全力推進名人故居的修繕保護和開放工作。“如何將歷史街道的保護整治、旅游觀光與名人故居的修繕維護、對外開放結合起來,需要在今后的保護實踐中積極探索。”張松說。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認為,名人故居具有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屬性。對武康路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是雙向合體的、全面的、科學的。這樣的保護理念和相關經驗具有前沿性、挑戰性,應該敢于探索,敢于實踐。
傳承歷史文脈,提升社區品質
“武康路的文化資源,是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經濟、文化‘黃金時期’形成的建筑遺產,以及聚集起來的名人資源。”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說,武康路的保護創新,在于不搬遷居民、不做商業開發、不拆建舊建筑,只是在現有的社區特征上,加強維護、提純文化、整理出更加鮮明的社區文化。應繼續保持武康路的文化DNA,提升社區文化品質。
“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是要保護動態的、活的街區,必須考慮在街區內生活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其逐漸與整個社會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相協調,同時,要鼓勵原住民積極參與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管理中。”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處長李孔三說。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認為,武康路應改變對城市景觀的陳舊認識,珍視今天尚存的歷史遺產。他建議,武康路今后的保護應多方尋求投資渠道,創新規劃方法和手段,研究民居保護缺失的法規,在城市發展中守護住城市遺產,留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