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安徽省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村落有200多個、古民居8000多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2處,國保單位60多處,省保單位260多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0多處,F有中國傳統村落111個,省級傳統村落228個。在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國保省保集中成片的270個傳統村落中,安徽有24個,名列全國第四,查濟、呈坎、許村為2014年首批實施村落。
近年來,安徽省以敬畏之心、科學之法、創新之舉,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新路子。
堅持依法保護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黃山市、宣城市出臺了古村落保護利用,古民居認領、遷移、搶修、原地保護,集體土地房屋登記辦法和“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資金補助暫行辦法等十多個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各級政府及部門搶修保護利用的職責、程序、法律責任,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古民居保護,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認領古民居。
強化規劃引領 堅持生產生活相結合、保護利用相結合、文物與非遺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統籌。已編制完成歙縣許村、涇縣查濟、黃田、旌德江村等古村落保護規劃,其中查濟古建筑群保護規劃已經省政府公布實施,黃田村、江村古建筑群保護規劃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許村、呈坎村古建筑群等保護規劃已報國家文物局待批。
提升技術支撐 成立了安徽省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規劃、園林、建設、文物、工藝多方面專家加強工作指導。編制了《傳統村落保護導則》,分原真性、生活性和新業態保護利用,規定技術細則。
實施重點維修 堅持“確保重點、兼顧一般,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對保存價值大、毀壞嚴重的古建筑、古民居進行重點維修保護,完成了西遞敬愛堂、查濟洪公祠、查濟鎦公廳屋等一批國保、省保單位維修。2013年6月,作為國家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呈坎村、黃田村古建筑群維修正式啟動,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抓好消防安全 健全文物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與林業、公安、工商部門形成聯動機制,開展打擊古建筑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市縣(區)文物主管部門還與各鄉鎮簽訂文物保護單位安全責任書,呈坎、查濟等景區管理部門成立了消防隊,加強古建筑安全防范能力建設。
加大投入保障 加大投入保障。積極爭取中央各類專項資金,有效整合省內資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省級文物和非遺專項經費約三分之一用于傳統村落,還統籌部分美好鄉村建設、徽派建筑、農村危房改造等經費。2014年,黃山市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共投入資金9.8億元,提升整治古村落40個,修繕古建筑150幢,打造新型業態150處。
推進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地將古村落作為攝影繪畫、鄉村體驗游、農業生態游、文化創意產業等基地,探索民俗客棧類、攝影影視類、文化教育類、服務民生類、民俗活動類、文博展示類、教育基地類、名人故居類等十余種古民居業態,如歙縣將修繕后的敦睦堂辟為村史博物館,弘揚鄉賢文化。大力發展文物旅游,2013年,西遞旅游接待量80萬人次,宏村旅游接待量152萬人次,總收入7.97億元,涇縣查濟村、徽州區呈坎、潛口、唐模等古村落旅游已初具規模,并已串成一條環形旅游黃金線,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戶的收入明顯增加。
下一階段將重點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三大體系”,即政府主導、村民自治、部門協調、社會支持、專家指導相結合的組織體系,整體保護、重點保護、活態保護、特色保護相結合的保護體系和多元化投入、多業態發展、多價值挖掘相結合的利用體系,讓傳統村落成為江淮大地的美好鄉村,成為難以忘懷的美麗鄉愁,成為永續傳承的美談鄉情。
(本文由安徽省文物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