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太原3月7日電 記者邢兆遠、李建斌日前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山西省沁水縣下川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成果:專家在77平方米范圍內的開方地層中發現了舊石器晚期的火塘和石磨盤等多種類細石器,及史前時期重要的宗教喪葬用品赤鐵礦粉。該項目領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介紹說,發現的火塘、石磨盤和赤鐵礦粉共存現象表明,這里很可能是2.2萬年前人類的一個棲居地。
下川遺址位于山西省沁水縣城西70公里的下川村,發現于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北方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晚期的細石器文化遺址。2014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組成聯合發掘隊,對下川遺址進行重新發掘。
此次共發掘了4個探方,發掘面積為77平方米。在地層斷代上,碳十四測定數據表明,下川遺址的年代最早可以達到4萬年,目前發掘的最晚年代為2.2萬年。在此基礎上,專家對每個水平層的石制品進行了分類統計,大約在2.6萬年前后,下川先民的石器制作技術發生了重大轉變,發掘的石磨盤主要分布在2.6萬年前的地層中,并與6處火塘共存,周邊還散落著很多赤鐵礦粉。
在發現的6處火塘和大量用火遺跡中,有一個火塘保存相當完整,火塘中心有大量木炭,木炭清除后,有一小淺坑,坑底的土壤已被燒紅;鹛林車扇^大的礫石圍成石圈,石圈外圍還有幾塊扁平礫石,這些扁平礫石就是石磨盤。王益人分析說,再聯系到發掘過程中常常發現的赤鐵礦粉,初步判斷下川遺址在某一個時段可能與加工赤鐵礦粉有關。這也將是考古學者下一步探索的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