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在山東德州開往濟南的高鐵上,春雨拍打著車窗,車內的劉俊昌心里頗不平靜。這位國家級非遺項目寧津雜技的代表性傳承人,此行是去濟南參加2015年山東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由山東省文化廳非遺處組織的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將在4月份舉辦4期,全省312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將被輪訓一遍。在給予足夠的資金扶持外,山東這幾年開始探索多元化的非遺傳承保障措施,成效初顯。
“市里昨天剛通知我,說其他傳承人歲數很大,來不及準備,就讓我一個年輕的來了。”坐在高鐵上的劉俊昌有些無奈地說。劉俊昌口中的“年輕”是特指,在德州市諸多非遺傳承人中,53歲的他已然是晚輩。年事已高也是各地非遺傳承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情況。
在劉俊昌趕往濟南的同時,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正在濟南召開一場新聞發布會,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財政廳等部門在會上通報了2015年山東將要開展的16件文化惠民實事。其中,“繼續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一條,讓與會記者感到格外“親切”,因為自2012年起,這一條每年都被列入山東文化惠民實事工作中。根據實施方案,山東省文化廳今年將繼續扶持非遺傳承人,以提供場所、給予獎勵等方式,重點扶持他們收徒,改善“傳承人皆是耄耋老人”的情況。
連續4年的扶持工作頗見成效,但部分傳承人文化水平低、傳承效率不高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基于此,山東在2014年啟動了“齊魯非遺大講堂”,邀請業內專家學者對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非遺傳承人分期開展培訓。“開辦講堂非常及時、很有必要,講授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對我們繼續開展好非遺保護工作具有現實意義。”曾在“齊魯非遺大講堂”聽課的泰安市文廣新局社會文化科科長張云鵬說,近年來,泰安一些地區非遺保護單位主體出現變更,繼任負責人缺乏對非遺保護政策的了解,亟須有專家幫助說明。
“開辦大講堂,應區別于‘走馬觀花’似的培訓班,重點是請不同非遺門類的大家來講課,講保護單位和傳承人最關心的問題。”在2014年“齊魯非遺大講堂”開班儀式上,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作出上述表示。
區別于以往講座的模式,“齊魯非遺大講堂”注重給傳承人搭建交流平臺。4月1日,2015年山東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第一期在山東師范大學正式開班,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劉德龍與傳承人交流如何提高傳承技藝。原定兩個小時的講座,卻一直持續到中午12點20分,多出來的時間多被傳承人的提問與討論占據。“劉老師,我們想辦一個全省范圍的武術非遺項目展演,您認為怎么樣?”“我認為非常可行,范圍甚至還可以再擴大些。”臨近下課時,山東省級非遺項目徐家拳的代表性傳承人徐勤啟與劉德龍的一問一答,讓現場氣氛再次熱烈起來。由于當日參加培訓的多為傳統體育、游藝、雜技類項目的傳承人,大家圍繞如何拓展非遺項目影響力及非遺怎樣更好地走進校園進行了深入交流。“講堂的形式非常好,一來聽權威專家詳細講解政策是怎么回事,二來傳承人之間的交流能取長補短,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劉俊昌說。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年能拿到1.6萬元的傳承補助,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有6000元補助,資金充足了,如何提高使用效率、真正把錢用在傳承的刀刃上是關鍵。”山東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姜慧介紹,這幾年山東的非遺保護工作可概括為“演”“訓”“傳”三個方面。“演”即盡可能多地給傳承人提供展示展演舞臺,“喜迎國慶”非遺展演、全省非遺大拜年、海外中國文化節等都為傳承人擴大非遺項目影響力提供了條件。“訓”是通過培訓提高傳承技能,讓傳承人了解保護政策,增加授徒傳藝的本領。“傳”則是“傳、幫、帶”,如今山東省內很多項目傳承人與學校等合作,開設武術課程,徐勤啟的徐家拳在其家鄉新泰市已有數千名弟子。
“現在非遺項目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保護計劃制定得極為不科學,加劇了項目的消亡趨勢。”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成銀常年從事非遺項目的傳承方法研究,他建議,山東下一步可根據項目類別探索成立非遺保護協會,將傳承人交流的平臺固定化;同時結合“全民健身計劃”、文化產業發展等發揮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價值。
“山東迄今累計公布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33位,但近幾年已有21位去世。”劉德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非遺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政府對傳承人以及項目的保障措施亟須進一步加強。記者了解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目前已進入立法程序,出臺后將為齊魯非遺項目的傳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