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佳霖
2012年5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三)在調查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的興隆溝遺址時,發現了一件高55厘米的整身陶人像。這不僅在考古界引起轟動,在海內外學術界也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中華祖神”。整身陶人的發現之旅是否順利?它的出土有何價值和意義?5月23日在敖漢旗舉行的“興隆溝紅山文化整身陶人發現三周年”學術座談會對此進行了闡釋和解答。
65塊陶片拼接成整身陶人
時間退回到3年前的5月23日,像往常一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與敖漢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進行調查測繪,從2001年開始,他們對這一遺址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2000平方米,清理了房址8座,灰坑60余個。
在測繪中,一片怪異的陶片引起了敖漢旗博物館館員王澤的注意。“這顯然不是普通的陶片,更像是筒形器的殘件。”王澤說。而紅山人一般將筒形器圍繞祭壇排列的考古定論,使得筒形器的發現就意味著附近或許會有祭壇。
這塊陶片在這里發現究竟意味著什么?王澤加快了尋找的步伐,在天黑之前,他又找到了幾塊殘碎的陶片。王澤隨即驅車回到敖漢旗,向敖漢旗博物館館長田彥國匯報了情況。對碎片拼對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圓眼睛,高顴骨,這顯然是人臉的殘部。這又意味著什么?兩人決定再去興隆溝一查究竟。
2012年5月24日天剛亮,他們再次踏上了去興隆溝的旅程。直到太陽快要落山時,一塊陶片又出現在田彥國的面前:中間凸起,周邊凹陷,這是陶人的嘴。與前一天發現的圓眼睛、高顴骨聯系起來,田彥國判定,這肯定是紅山文化的遺物。
陶片現世于農田,斷茬鮮明,顯然是被農民用犁頭從地里翻出來的,因此要盡快找出其他陶片,否則等莊稼長起來之后,更難尋找。事不宜遲,5月27日,他們再赴興隆溝,并找到了整整一布袋殘碎的陶片,其中有陶人臉部的殘件以及陶人身子碎片。可令人遺憾的是,陶人的前額和胳膊不在其中。
隨即,敖漢旗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了聯合調查組,查找陶人的前額和雙臂以及調查其出土的環境狀況。經過挖掘,一個長、寬均約3米的小房子的基址以及陶人的胳膊和前額出現在調查組面前。至此,65塊陶片殘件,用了10天的時間拼對,除了背腰部還有殘缺,陶人基本上完整了。
中華文明5000多年重要考古實證
拼接出的整身陶人是什么樣子?它用泥質紅陶燒制而成,外表通體磨光,局部施黑彩。雙臂下垂,臂肘彎曲。頭部戴冠,長發盤折。面部五官清晰,神態逼真。鼻梁挺直,鼻頭略寬。乳頭微凸,腹部較平。背部微駝,似男性長者形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蘋認為,陶人的工藝和造型體現了史前藝術的結晶,為論證中華文明5000年提供了新的資料。“很多手法表明遠在5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經掌握了解剖學的知識,比如陶人后頸部隱約可見的第七頸椎表現出稍向前傾斜的坐姿等,都符合真實人體的結構。”王蘋說。
紅山文化晚期究竟有沒有進入文明社會,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敖漢陶人作為重要考古實證,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正式進入文明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主任劉國祥表示,雕塑、燒制敖漢陶人,體現出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敖漢陶人戴冠、盤髻、佩“帽正”等顯示身份地位的服飾,證明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形成等級化的社會分層。雖然紅山文化晚期目前尚未發現明確的城市、文字和金屬器,但敖漢陶人可以證明紅山文化晚期已正式進入文明社會。
凌家灘遺址的發掘領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國對兩種文化進行對比后指出,它們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距離1000多公里,但出土的很多文物具有相似的特征,比如凌家灘玉人和牛河梁紅山文化玉人造型都體現出宗教特點,這可以推斷兩種文化在當時有很多交流,文化交匯點可能在河北或者山東。
此外,不少專家對紅山文化的發展提出建議。遼寧省紅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雷廣臻建議依托紅山文化的豐富內涵發展文化產業,讓文化成為經濟的動力。遼寧省朝陽市文化局原局長孟昭凱指出,要努力拉近考古與大眾的距離,向大眾宣傳歷史文化遺產,傳播紅山文化應有的價值。
每個人都應是紅山文化的守護人
“紅山文化遺址具體的保護責任還在所在鄉鎮的基層工作人員。”正如劉國祥所說,這次會議還邀請了敖漢旗的牛古吐鄉、薩力巴鄉等鄉鎮負責人參加。聚精會神的聆聽,一頁頁滿滿的筆記,這是在座談會上他們的表現。會議結束后,牛古吐鄉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于整身陶人以及紅山文化有了更深入認識,會將保護的責任落到實處,讓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得到延續。
同時,敖漢旗林業局、規劃局、農業局等其他非文化系統的相關負責人也參加了會議。敖漢旗林業局總工程師陳學勛細數著敖漢的寶貝對記者表示,全旗的4000多處文物遺址中,有大部分在林地內,有些遺址上面都長有樹木。“這部分遺址要做到盡量不采伐樹木,以保護文物為主。這些地方還要設置界樁、界碑,并請專人保護。”他說。
“座談會使得我對敖漢悠久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激勵規劃部門與文化部門一起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的紅山文化遺址。”敖漢旗城鄉規劃局副局長于鳳永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整身陶人,希望能從環境、藝術、氣候等多角度進行研究,把紅山文化發揚光大。
在整身陶人的發掘地興隆鎮興隆溝現場,觀眾絡繹不絕。“就在那個角上,我去看過好幾回了,現場還有人講解,好像說我們的祖先就是那個樣子。”從附近村子來參觀的一位50多歲的女士一臉淳樸地指引著前來問路的人。在交談之中,得知她對于整身陶人的價值和意義并不知道多少,然而,能讓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了解這些,也算考古和文物保護的一種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