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保護傳統年節的地域特色

2015/7/8 12:28:36 點擊數: 【字體:

保護傳統年節的地域特色

    劉曉峰

    作為一個研究節日的學者,每年幾個大的年節都是最忙的日子。今年6月18日至21日,在浙江嘉興開節俗討論會之余,我有幸再睹美麗的江南水鄉的端午節俗。6月30日至7月3日,借在湖北省黃石市參加節俗研討會的機會,又實地參觀了西塞神舟會。這期間先后閱讀了200多篇論文,聽到幾十位學者的討論。各種信息、各種看法、各種思路此去彼來,在頭腦中繞來繞去。我反復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今后傳統節日該怎樣研究和保護?

    剛剛參觀過的西塞神舟會,是中國端午節非常有代表性的節俗,2009年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它與“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蘇州端午習俗”一起被列為中國端午節4個代表性節俗。

    西塞神舟會的地方特色非常強。和許多地方的端午習俗不同,西塞神舟會是大端午。節俗活動以神舟的扎制和放流為主線,由開工扎船、神舟開光、恭請諸神、神舟巡游、打醮守夜、神舟登江等主要環節結構而成,節期從四月初八一直跨到五月十八。

    按照《禮記·月令》的記載,五月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月份。夏歷五月為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時間最長。這也是南方暑熱難挨,各種疾患、時疫流行的季節。所以一直有把五月看成“惡月”“毒月”的說法。西塞神舟會的神舟,就是用來承載五月這些瘟疫、諸穢與百毒的神舟。借神舟送走諸般穢惡,借以祈福納祥是西塞神舟會的核心主題。

    屈原傳說是端午節起源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歷史上西塞神舟會原稱“龍舟之會”。“龍舟之會”也有屈原登場,但扮演的角色很不同。清代的《大冶縣志》載清代文人胡夢發《五月十八日龍舟記》稱:“楚中五月十八日復有龍舟之會,裝飾樓船送屈子,謂疫氣亦隨之以去,不知始于何時。”按照當地人的解說,農歷四月初八舉行“收禁”儀式,將“春瘟諸穢百毒”全部收入“黑爺”的腰袋中,然后把“黑爺”請入神舟宮供奉起來。此后“黑爺”在諸神的輔佐和幫助下,押解著“春瘟諸穢百毒”乘神舟登江遠離西塞駛向五洋。這位“黑爺”,與胡夢發《五月十八日龍舟記》中的屈原擔當的明顯是同一角色。

    兩者之間的傳承與演變,今天卻是一個尚待解開的謎。端午吊屈的大傳統下,西塞明顯有自己的小傳統。發端于戰國時期的端午節,在中國很早就是全國性節日,影響遠及海外。2000多年的傳播史中,與中國各地的風土、地理、人文相結合,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類似的小傳統所在多有。我想,今后的端午節研究,如果能更多地把研究聚焦在這些小傳統上,從文獻和田野調查兩方面入手,對這些端午節的地域性知識進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同時立足宏觀的立場,對這些小傳統的相互關系進行多層面的分析、比較,中國端午節豐富的節俗內容才可能得到全面的展示,端午節的研究也一定能夠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端午節依舊有廣闊的研究空間。

    2009年,端午節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古代傳統節日躋身世界級“非遺”的,到現在為止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但是,成為了世界級“非遺”的端午節,究竟該如何保護,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端午節日覆蓋面涉及全國,做為國家法定假日,更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相關問題的討論,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位來自屈原故里、年輕時就參加過賽龍舟的古稀老人,對于龍舟使用玻璃鋼材質意見很大。另一位從事非遺研究的資深學者,則對把龍舟賽編排成500米、800米的賽程頗有微詞。我非常理解他們的文化立場,失去了古老傳統的傳承,何言非遺?但問題還有另一面。與木質龍舟比較,玻璃鋼材質的龍舟船體輕宜于競賽、成本低且易于保存。而自20世紀初現代體育競賽體系傳入中國算起,100多年來民眾已經習慣了運動會式的比賽方式。把龍舟賽按照水上運動會的方式編排,不僅形式上豐富了傳統競渡的內容,而且大多數民眾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種方式他們業已習以為常。

    給端午節帶來變化的,還有地方政府的力量。典型的如嘉興舉辦多年的端午民俗文化節。這個盛產粽子的城市2015年圍繞“嘉興端午、中國味道”這一主題,安排了龍舟直道競速及配套開展的水上展示項目、端午子胥廟會、端午民俗展示體驗、文藝演出、端午美食、童玩游藝等系列活動。在市區凌公塘主題公園,還有端午摜牛全國爭霸賽、“傳統文化與當代節日”嘉興端午節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等林林總總10項活動。這些活動有傳承、創新,有民眾積極的參與,有以推動地方文化建設為目的的政府推手,有以逐利為目標的商家活動,有學者對于端午節深入的學術討論。所有這些都同樣構成了當代中國端午節生活的重要內容。

    這就是現實:我們面對的端午節這一世界級“非遺”,是學者們和地方賢達們努力堅守自己古老傳統的非遺,是在民眾層面被多重演繹變化繁復的非遺,也是被現代國家意識形態納入體系的非遺。它不斷在發展變化,來自中國社會的多種力量都在影響它。這是我們需要正面面對的現實,也是需要正面肯定的現實。

    回首中國傳統節日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節日習俗一直因為受到時代因素、地域因素以及社會發展變化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而在所有的力量中,民眾的積極參與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民眾才是節日存在下去的根本。而學者的使命,在于如何因勢利導,在于保持節日文化的內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研究與分析,不斷去拓展節日的外延,以期讓端午節的節日活動更深入地成為民眾自發、自覺、自愿的活動。

    所以,端午節玻璃鋼的龍舟可以有,但一定要保護好木質龍舟以及制造木質龍舟的傳統技術;端午節現代體育競賽式的龍舟賽可以有,但一定要保護好原汁原味的傳統龍舟賽,兩者兼顧才是對端午節最根本的保護。要言之,進步和堅守是重要的兩翼,而動態中的均衡,永遠是舉翥高翔最重要的秘訣。

    (作者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民俗協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