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28日電 (記者 江耘 實習生 王夢瑤)浙江農業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智慧勤勞的浙江先民在千百年的農事勞作中,積淀了一批有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然而,與其他省區相比,浙江在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與利用方面相對滯后,不少具有保護價值的項目正日漸消失。
針對這一現狀,浙江人大代表、湖州市農業局研究員、首席蠶桑專家樓黎靜,在正在召開的浙江省兩會中呼吁,要加強對浙江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現代化農業發展迅速,隨著如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很多老祖宗傳下來的農耕文化得不到保護,如果再不引起重視,這種文化就會消失。”在采訪中,樓黎靜表現出了她的擔憂。
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項目,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
截至目前,全國申請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共有11個,其中浙江有2個,分別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系統。
遍觀浙江大地,農業文化遺產如滄海遺珠,散落各地。太湖邊湖州的“桑基魚塘”生態模式,孕育出了“世界絲綢之源”的耀眼華光;而在浙江青田,一個“稻魚共生”的生態系統則勾勒出一幅“稻香魚魂”的圖……這些蘊含著先民智慧的文化遺產傳遞著千百年來農耕文明的智慧,體現出可持續、科學、和諧的農業觀。
樓黎靜表示,如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已經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功能拓展與多功能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它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家底不清,缺乏對農業技術、措施、模式、品種資源、傳統知識等方面的系統整理、挖掘、提高和推廣,缺乏對農業文化遺產潛在生態與文化價值的科學評估,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重要性認識不足”等現狀,依舊制約著浙江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對此,樓黎靜率先發聲,對浙江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自己的建議。她表示,政府應抓住時機,充分利用浙江的優勢,建立省級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機構。同時,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價值評估和申報工作,制定浙江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辦法,利用農業博覽會和農業文化節等平臺,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宣傳,并設立省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對生態、經濟、生物多樣化、文化都有一系列的推動作用,而且它可復制、可操作、可循環,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產,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對它重視起來”樓黎靜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