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動態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關鍵詞——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談紅河哈尼梯田成功申遺

2013/7/22 18:20:32 點擊數: 【字體:

 

  日前,在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之際,記者聯系到農業部有關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負責人、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

  記者:最近,我國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的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請您介紹一下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我國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情況。

  張天佐: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今年5月,農業部第一批發布的19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漏斗架葡萄栽培體系——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世界旱作農業源頭——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南果梨母株所在地——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等。

  記者: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有怎樣的意義?

  張天佐:作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的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在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之前,已經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雖然世界文化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均是由聯合國相關機構最終評審認定的,但相對來說,具有40年歷史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在知名度方面要明顯高于只有10年歷史的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同時擁有這兩項桂冠,是值得我們欣喜和驕傲的。這將有助于提高人們對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新的世界級遺產類型的認識;有助于借鑒相對成熟的世界文化遺產管理體系,并根據農業文化遺產的特征,建立滿足自身特點與要求的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本身的認識,帶動全社會共同關心、保護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盡快形成有利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

  記者:我國作為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傳統農業大國,擁有悠久獨特的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傳統,在世界范圍產生了重要影響、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面臨怎樣的問題?當前我國農業文化的作用如何?

  張天佐:目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已取得了良好開端,但應該看到仍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主要體現在:認知水平還不高,許多地方還沒有充分認識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的重要性,有的甚至把農業文化遺產等同于落后農業;有些地方簡單認為遺產就應“原汁原味”,而忽略了農業生產系統固有的動態性與活態性;知名度的提高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有可能忽略了遺產的傳承;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愈發使農業的比較效益降低,影響了農業遺產的保護;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傳統農業技術與文化傳承難以為繼等。

  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始終,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思想和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比如夏歷、二十四節氣、陰陽五行等,在現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在農村和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和農業生產中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保護本民族特色、傳承我國文化傳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發掘這其中的精萃和重要遺產并以動態保護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向社會公眾宣傳農業文化的精髓及承載于其上的優秀哲學思想,進而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記者:農業部和全國農業系統,近年來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做了哪些工作?您對未來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有什么展望?世界其他國家的相關工作對我們有怎樣的借鑒和啟發?

  張天佐:農業部門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已經在農史資料收集、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工作,近幾年來在執行糧農組織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中,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成功地把包括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在內的8個傳統農業系統推薦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1年,農業部開始著手研究、探索國內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工作;2012年,制定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標準》,并正式在全國范圍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今年5月,農業部確定了首批19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向社會發布,并進行了廣泛宣傳;近期,農業部還編印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書編寫導則》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編寫導則》,指導和幫助各地具備條件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未來工作應強調對于兼具生產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等為一體的農業文化遺產的科學認識,不斷完善管理辦法,逐步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分級管理”的體制;強調“生產性保護”對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到“保護不是保存、發展不是開發”,逐步建立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機制,探索農業生態補償、特色優質農產品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的途徑;深刻認識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探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協調機制,區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特別要重視生態環境脆弱、民族文化豐厚、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發掘、確定與保護、利用工作。

  總體而言,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國際上居于領先地位。當然,其他國家的一些有益探索對我們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例如,將農業文化遺產納入國民旅游發展規劃中,在農業文化遺產地開辦市民學校,在遺產地中小學教育中納入農業文化遺產內容,強調社區居民的參與及遺產保護利用的分享,以及較好地連接城市居民與遺產地之間關系的認養制度等。 (原標題:動態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關鍵詞——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談紅河哈尼梯田成功申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7-2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