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28日電(記者 謝盼盼 趙曄嬌)鄉愁,可以說是都市中人對鄉村割舍不去的情懷,在今年的浙江省兩會期間,浙江政協委員在浙江山區古道、古村落保護上憶“鄉愁”,呼吁加大對其保護。
浙江的森林有604.99萬公頃,覆蓋率達60.91%,是浙江重要的綠色屏障和寶貴的旅游資源,而在大山里、森林間,綿延著數千公里的古道。
“曾經作為古代交通的主要通道,古道現已成為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遺存,向森林要健康,走古道憶鄉愁,已然成為一種現代人的時尚。”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總工程師藍曉光發言時如此表示。
令藍曉光憂慮的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城市規模的加速發展,古道在平原上多已不見蹤影,唯大山中森林里猶然存在。從調查情況看,浙江古道狀況岌岌可危,古道的貫通性、歷史性、人文性和景觀性都在迅速消失。
“古道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一經毀壞,不可再生。”他表示,當下浙江山區古道道路碎片化嚴重,因人為損毀,致使古道滿目瘡痍或整體廢棄、被公路覆蓋或部分截斷、被改造硬化等,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美感;其次是自然侵蝕嚴重;三是人文古跡受損嚴重。“主要是人們缺乏對古道功能和價值的認知,政府缺乏有效保護和利用的規劃,缺乏政策措施和資金扶持。”
對承載著鄉愁的山區古道,藍曉光建議,應開展調查規劃,并實施修復保護,科學開發利用,此外,還要健全相關制度。制定古道保護辦法,明確古道保護的責任、義務、權益,做到有法可循;確定重點保護路段,樹立古道保護標志;明確保護職責,把任務分解到沿線鄉鎮政府;未經許可,不得隨意在古道保護范圍內開建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山區古道上,浙江省林業廳已下發《浙江森林古道修復規范指導意見》,浙江省財政廳也安排了資金,啟動了修復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
浙江省政協常委、麗水市政協副主席莊志清同樣著眼于“鄉愁”,莊志清看到的鄉愁是傳統古村落的保護。
“沒了傳統村落,我們的鄉愁將無處安放。”莊志清表示,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近一個時期以來,傳統村落現代化、老齡化、空心化加劇,自然毀壞和遭到人為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
莊志清建議,浙江應研究制定出臺傳統村落保護政策,尤其在土地流轉、項目用地、資金投入、業態培育等方面給予更多的 政策支撐,省、市、縣資金配套到位。
在古村落中,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圖書館黨委書記雷祥雄特別注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他說,浙江省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出臺了文件,提出了明確基本要求、制訂村莊規劃、突出古村保護、改造民居建筑、豐富建筑標志、保護歷史遺存、傳承畬族文化、發展特色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創建民族和諧十大舉措。但是還存在著文化保護與傳承不夠、民族村寨與普通村莊風格趨同等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民生福祉,雷祥雄建議,浙江省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民族特色村寨工作協調機制,出臺規范特色村寨范圍內項目規劃與實施的指導性文件,科學制訂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進行保護與開發。
同時,雷祥雄還特別提到了要“活化”少數民族村寨,提升其自身的“造血”能力。
“特色村寨要做足‘特’字文章。”雷祥雄舉了畬族的例子,他建議進一步研究挖掘、收集整理畬族鳳凰、彩帶、龍角等文化藝術圖標和和畬語、畬歌及畬族婚喪嫁娶等文化藝術素材,為畬族村寨設施維修裝飾和畬族文化傳承提供科學依據,著力強化“畬族風情”特色,樹立“畬族文化”品牌。要通過組織開展“三月三”等民族節日活動,豐富文化內涵,構建濃郁特色的文化活動環境,擴展民族文化運用空間。
另外,針對畬族傳統文化亟待保護傳承的現實,雷祥雄還特別建議,要重視作為“活化石”的畬族老人的口述歷史的記錄與整理。加緊記錄他們的人生經歷,記錄他們記憶中的傳統,他們的生活經驗,甚至他們的語言。
目前,鄉村旅游的熱潮已經襲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旅游正成為中國旅游消費中發展最快、潛力最大、帶動性最強、受益面最廣的領域。
為了讓少數民族村寨更有活力,雷祥雄建議,堅持特色村寨建設與產業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把畬族村寨建設與旅游資源開發及當地傳統優勢種養業發展融為一體,打造特色品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推出“畬鄉風情游”等特色旅游線路。
“相信這可以促進產業經濟發展,提高民族地區農民收入,成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民心工程,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數民族群眾的幸福工程。”他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