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北鎮市富屯鄉龍崗子村埋葬著遼國第五代景宗皇帝耶律賢的兩個孫子耶律宗政和耶律宗允。耶律宗允墓已回填,耶律宗政和秦晉國妃合葬墓對外開放;資料圖片
②新立建筑遺址出土的滴水;資料圖片
③新立建筑遺址出土的筒瓦。資料圖片
醫巫閭山位于遼寧省錦州市境內,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閭山即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日前,這座山又因發現遼代帝王陵疑跡而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提起遼寧境內的帝陵,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清代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其實,在遼寧境內,還有兩座不為人知的帝陵,即遼代的顯陵和乾陵。“遼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王朝,由契丹族建國,政權傳九帝,留下五處皇帝陵墓,其中祖陵、懷陵和慶陵在內蒙古,顯陵和乾陵在遼寧。”考古學家馮永謙告訴記者,“由于滅國時遼陵遭金兵大肆毀壞,今天已很難見到其身影,因此,確定遼陵的具體位置就成了我們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題。”
20世紀30年代初,歷史學家金毓黼兩次深入醫巫閭山考察,寫出《東丹王陵考察記》。此后,考古學界對遼代帝陵的關注一直沒有間斷。“1961年5月,北鎮縣上報在桃園村發現有墓,認為是遼陵,于是我前往當地調查,在該村醫巫閭山東麓山谷中,見有磚瓦遍地,顯露出皇陵的端倪。”馮永謙告訴記者,后來他又多次去北鎮,在龍崗子村山谷里發現數十厘米完整的綠琉璃釉大瓦,非常少見,這應是陵殿建筑上的用物。
1970年,北鎮龍崗子村挖防空洞時,偶然發現兩座墓葬。從墓志上看,主人分別是耶律宗政和耶律宗允,二人是親兄弟。最重要的是,在耶律宗政的墓志中寫有“歸葬于乾陵”字樣。這為尋找乾陵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坐標。
201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醫巫閭山遼代遺址考古工作計劃(2014—2018年)》,并得到國家文物局批準,至此,醫巫閭山遼代遺址考古成為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2015年,遼寧先后啟動了洪家街遼代墓地、新立遼代建筑遺址考古發掘等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位于北鎮市富屯街道新立村的新立遼代建筑遺址是一個經過精心規劃、面積龐大、結構復雜的建筑群落,可以分為多組單體建筑。所發現的遺物多為建筑構件,其中屋頂所用建筑構件幾乎全為綠色琉璃件,胎體細膩,燒造溫度高,堅硬結實,裝飾風格統一。
洪家街遼代墓地位于北鎮市富屯街道富屯村洪家街村民組西,在已經發掘的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有銅器、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玻璃器、琥珀、蜜蠟、水晶制品及墓志殘塊。另一座墓葬規模較大,建筑精致,并有墓志銘,確認墓主人為皇族耶律氏,下葬年代為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該墓應為權臣韓德讓家族墓的陪葬墓。
“通常來說,遼代帝陵至少包含五個基本要素:一是陵穴,即帝王玄宮;二是陵門,即陵園大門;三是殿址,即地上建筑群;四是陪葬墓,即宗室、重臣的墓地;五是奉陵邑。”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考古研究部主任萬雄飛說,“截至目前,考古隊在醫巫閭山地區已經發現了五個要素中的兩個,即陪葬墓和殿址。”
(本報記者 畢玉才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