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門匾,是贛南一種較為獨特的文化現象,源自漢魏時期的門閥制度。所謂“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閥閱是裝飾于大門之外的構筑物,最早只是兩根丈余長的立柱,漆成烏黑色,左邊稱“閥”,右邊稱“閱”。因古人常用它來榜貼本戶的功狀,故閥閱又成為做官人家的標志,凡世代為官者,均可稱為閥閱或門閥士族。
“衣冠南渡”的客家人將門匾作為一種崇尚祖訓、銘記歷史、注重家教、愛惜名節的文化傳統帶到南方流傳下來。如今走進江西上猶縣,只見“四知傳芳”“義門傳家”“忠厚傳家”“勤和家興”等門匾依舊赫然醒目,文化門匾既是祈愿又是警言,更是家風所系、民風所依。
上猶是贛南客家搖籃,這里通行客家語,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和風情遺存,客家門匾是該縣獨特的客家民俗文化之一。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該縣80%的民居都還掛有門匾。這種門匾是在民居大門門額上的一塊長方形匾框,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鐫刻其上。門匾揭示了房主姓氏的榮耀、家庭管理與教育、做人修養與處世之道,有傳承文化、凝聚人心的教育作用。
在眾多的門匾里,還有不少廉政故事,成為“廉政家訓”,世代沿襲,垂訓后人。比如,該縣梅水鄉水陂村的楊姓人家的門楣都寫著“四知傳芳”或“清白人家”四個字,其典故出自東漢清官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到東萊做太守,路過昌邑。過去曾受過楊震舉薦的昌邑知縣王密,夜里揣著黃金來到楊震的住處,想送給楊震。楊震拒絕,并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王密慚愧而出。楊震為官清廉的典故告誡后人從政為官一定要廉潔、清白、為民。再如陳姓的“義門傳家”,是緬懷唐代的官員陳旺。陳旺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使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義風蔚然而日益昌盛。陳氏族人以此教育子孫后代,要做一個懂禮義、知禮義之人。
據贛南當地民俗作家呂澤慶介紹,分支別居的客家人在離開自己的親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空虛和孤獨,于是多數客家人便以住居為載體,把祖先的姓氏、名人故事、先賢哲言等濃縮為4個字,鑲嵌在自家門額上。仰視門匾,客居異地的客家人會感到自己的親人就在身邊,仿佛新居地就是祖居地,從而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在新居地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客家門匾恰似一根紅線,把同宗同譜人的思想感情連接在一起,不管相距多遠,總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識,只要一看見門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會得到東道主的熱情接待,有賓至如歸之感。
如今在新農村建設中,上猶縣采取各種措施,對客家門匾進行搶救、保護與弘揚。比如,園村、新建村等就對所有客家民居的門匾進行了統一翻新,還因地制宜創制了集書法作品及客家門匾、客家小故事、客家習俗、客家歌謠等為一體的景觀文化長廊。這些保護工作都在鼓舞、垂訓后人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說傳統的客家門匾表現了客家人熱愛民族、不忘祖宗、牢記歷史等優秀品質,新式的客家門匾則反映了客家人艱苦創業、建設家園、憧憬美好、樂觀豁達的精神風貌。康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