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景區(qū)南側的鐘樓臺基遺址是濟南城區(qū)內較為少見的明代建筑遺址。23日,長期關注這一遺址的市民梁先生向本報反映,臺基頂部目前雜樹橫生,根系擴張會造成臺基內部松動,長此以往可能會倒塌。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表示,從文物保護角度講,他支持修復鐘樓,再現(xiàn)“明湖晨鐘”。(詳見《齊魯晚報》25日B03版“修復鐘樓,再現(xiàn)‘明湖晨鐘’可好”)
古建筑遺址不僅反映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脈絡,而且是不可復制的城市記憶。明代鐘樓臺基遺址雜樹橫生,有倒塌危險,盡快啟動修復程序值得點贊。
不過,要再現(xiàn)“原汁原味”的“明湖晨鐘”民俗祈福景觀,還必須進行通盤考慮和規(guī)劃,既要達到“修舊如舊”,恢復如初,又要與現(xiàn)在周邊環(huán)境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有鑒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兩點建議:一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把鐘樓修復納入到整個城市規(guī)劃之中,進行大數(shù)據(jù)調研,廣泛征求市民特別是專家學者的意見。二是鑒于目前鐘樓臺基遺址頂部雜樹橫生、有的根系早已按捺不住“撐破”青磚往外生長、在一時不能整個修復的情況下,必須先考慮保護好現(xiàn)有臺基遺址,千萬別等到壓根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折騰造成倒塌破相特別是“無滋無味”了再去保護。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文物保護方面,不應停留在看到一處呼吁一處的“單個蹦”,而應有對一座城市整個古建筑的科學周密調研,以及系統(tǒng)的修復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