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燃放“炮頭”。
農歷正月二十,一年一度的厚街新塘古坑“搶炮頭”體驗活動,在古坑籃球場隆重舉行。數千位青壯年漢子不惜貼身肉搏、跳水或爬樹,只為“一炮”的場景繼續上演,吸引大量市民圍觀,不少膽大的娃娃們也躍躍欲試。
記者了解到,“古坑搶炮頭”已有600多年歷史。對這一古老的儀式,古坑村村民樂呵呵地說,“搶炮頭”已經成為村里流傳下來的唯一盛事了,將來還要申請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今年共32支炮頭 寓意各不相同
當日下午,活動還未開始,便吸引了上千名市民駐足觀望,一些有心的市民尋找最佳位置并進行蹲守。
32支炮頭被分別標識序號,安穩地放在臺上,十米高的點炮臺,由兩名工作人員駐守,一人專門負責點炮,另一人則負責炮頭的“運輸”,即點炮臺上的工作人員用一根繩子掛著一個竹籃,把竹籃放下,然后點炮臺下的工作人員將“炮頭”放在竹籃里,以“升降機”的模式把“炮頭”送到點炮臺上點炮。
“今年搶炮頭活動共有32支炮頭,按照村里的規矩,頭炮一般由村長來點放。”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在搶炮前,燃放鞭炮也有講究,鞭炮必須由古坑村村長來點燃,鞭炮放完后,還得留下幾個鞭炮單獨點放,寓意著“有余、富足”的意思。
在所有炮頭中,每個炮頭的寓意都不同,頭炮和第8、第9炮寓意最好,搶到的人,來年一定會順順利利的。據悉,在制作炮頭時,制作人員便在每個炮頭上貼上了一些祝福的吉祥語,比如“添丁發財”、“喜接鴻福”等。在搶炮之前,這些炮頭已經在土地廟里祈過福,寓意搶到炮頭的人會有好運。
臺下觀眾迅速開搶。
放炮頭工作人員必須得姓“劉”
搶炮頭活動正式開始。隨著一“鑼”令下,“砰”的一聲,高臺上的劉村長點燃第一支炮;鹋谏咸炜眨宦暰揄懞,炮頭和假炮頭四處炸開。人們的視線努力搜索在空中劃過弧線的炮頭路徑,朝著炮頭下墜的地點蜂擁而上,無數雙手伸向天空,然后以魚躍的方式撲向地面。一名大叔脫穎而出,以極快的速度搶走了“炮頭”,他一把將炮頭揣在懷中,生怕被別人搶走。
據工作人員介紹,一般來說,搶到炮頭的幸運兒,都會在土地公那里領到一只雞、一只鵝和16個鴨蛋,然后在土地神面前祈求今年大吉大發,并許諾明年土地誕時,再來還神。
又是“砰”的一聲,第二支炮頭開始點燃。這次點炮換了個“敲鑼手”。敲鑼的老劉表示,十多年了,基本上每年都是由他負責敲鑼。負責敲鑼、點炮的工作人員必須都姓劉,只有劉氏家族的人才能負責搶炮頭的系列工作。
一位自稱姓劉的新莞人也想試下敲鑼的工作,老劉嚴肅地告訴他:“你先掏出身份證給我看下,如果真的姓劉,就可以敲鑼。”
古坑村的劉村長解釋,搶炮頭活動一開始是劉氏家族的傳統,因此,負責搶炮頭活動的工作人員必須得姓劉這一傳統一直延伸到現在。不過,搶炮頭則“大門打開”,只要有興趣的,每個人都可以來搶。
據了解,目前在厚街新塘社區,陳姓是第一大姓,劉姓算是第二大姓,有四個村的村民基本都姓劉。
不少村民跳進池塘搶炮頭。
85歲老人耗時一年制作炮頭
制作一個炮頭成本約要200元
“砰砰砰……”在點炮臺上,一發發炮頭點燃后響徹高空。
少為人知的是,這32支炮頭,居然全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老人耗時一年才制成。
據劉村長介紹,制造這32個炮頭的老人姓邱,涌口人。古坑10多年來的搶炮頭活動中的“炮頭”,都由這位老人親手制作完成。
據85歲的邱叔介紹,20多年前,他進入一家煙花廠工作,開始制造煙花爆竹。直到東莞開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工廠不得不遷徙,年近七旬的邱叔才退休在家。后來,他就開始制作“炮頭”了。
“其實,炮頭的制作,與制作煙花爆竹的過程大同小異。”邱叔介紹,制造“炮頭”首先需要剪紙,這些是“針線活”,竹臺上掛著的“恭喜發財吉官德福”的字樣都是由邱叔自己寫出來的,然后再把這些字一個個剪出來,貼在一塊大紅布上,粘上金粉;第二個步驟,就是把“炮頭”的底座做好,做成一個正方體的樣子,最重要的是要穩固;第三,把卷筒捆好,桶內放著硝酸鉀、硫黃、銀粉、炭粉等70多種材料,火藥上面再放“炮頭”的號碼。
“這70多種材料并不是隨處可以買到。”邱叔說,因為“炮頭”的火藥比較特殊,所以,他都是叫以前煙花廠的同事從廣西買來的,“因為我有部分同事在廣西開廠,那邊比較容易找這些材料。”邱叔說,制作一個“炮頭”的成本,大約要200元。
邱叔介紹,制作炮頭的工序很漫長,花了他一年時間。“因為我年紀大,眼神也不太好,有時間就做一下,做做停停。”
“有時候,家人忙完自己的工作了,有時間就過來一起幫忙,但是他們也只是打打下手。”邱叔說,家里人雖然幫忙,但制作一個完整的“炮頭”,家里也就只有他一個人會,“這種手工活,比較繁瑣,畢竟他們都有各自的事業,我也不勉強他們跟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