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江都樊川百年餛飩將申報“非遺”

2016/3/30 14:20:31 點擊數: 【字體:

江都樊川百年餛飩將申報“非遺”

  在江都區樊川鎮,一家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張記祖傳餛飩店,承載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也記錄著一家幾代人的成長。3月12日,這家餛飩店在休整四個月后重新開張,前來品嘗的食客絡繹不絕。

  百年前,祖輩們

  挑著扁擔賣餛飩

  昨日,記者來到樊川鎮,找到了這家百年老店,小店看著不是那么顯眼,距離樊川鎮中心有一段距離,巷子雖深,但餛飩的香味依然能被眾人所知。今年73歲的張銀貴是這家百年老店的第三代傳人。店里整齊地擺放著三張方桌和長條板凳,不一會,有客人來了,張銀貴熟練地包起了餛飩,餛飩皮包裹上一點新鮮豬肉,這種“白里透紅”的粉嫩,讓每只餛飩都仿佛有了生命似的。下鍋不一會兒,餛飩就已經浮上來了。起鍋,把餛飩勺入裝有芹菜,胡椒,豬油的碗里,滿滿的餛飩香。

  張銀貴告訴記者,他的祖籍在安徽和縣,從祖父輩開始,家里就一直賣餛飩。當年為了逃避戰亂,爺爺帶著父親和叔叔們從和縣一路遷徙,最后定居樊川,靠的就是這身搟餛飩皮的手藝。一百多年前,爺爺一直挑著擔在街頭巷尾賣餛鈍,到了1940年,父親在樊川鎮上開了一家小銀園餃面店,1993年,他開了張記餛飩,一直到去年底,由于年紀大了,兒女們考慮到開店辛苦,便關閉了餛飩店。休息在家的四個月,他心里空空的,于是決定重新開店。

  談及爺爺挑扁擔賣餛飩的情景,張銀貴記憶猶新地說:“咣——咣——,賣餛飩嘍,兒時記憶里,爺爺挑著扁擔吆喝在街頭巷尾,扁擔一面架著柴火、鍋灶,一面放著餛飩皮、碗和各種配料,那時候,吃上一碗餛飩要12個銅板,許多大戶人家的小姐會時常吃一碗,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偶爾吃上一碗。”

  皮薄如蟬翼,蓋在紙上能看字

  在當地,張記餛飩店手工搟出的“薄如蟬翼”的餛飩皮堪稱一絕。說到搟皮兒的技巧,張銀貴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可是門技術活,要注重水、堿、力度、角度等方面的把握,搟出的皮一定要薄,要均勻,做到下鍋不化,入口即化。搟好的餛飩皮蓋在紙上能看字,用火一點就能燒著。說著,張銀貴還給記者一一演示了一遍。他隨手拿起一片餛飩皮蓋在一張報紙上,無論多小的字,或是英文字母,都一目了然。皮兒如此之薄,令人拍案稱奇。更絕的是,他拎起皮的一角,用火一點,皮居然著火了,在場的客人都忍不住驚呼連連。

  多年來,張銀貴一直堅持誠信經營,選料都是上等的面粉和豬后腿肉,每一碗里都有38個餛飩,目前每碗價格為五元。為了不讓手藝失傳,去年,他收了兩個徒弟。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目前,其中一個徒弟在揚州武警醫院附近開了樊川祖傳餛飩店,每天都是門庭若市。

  在眾多食客當中,記者注意到了一位84歲的老者,他可以算是張記餛飩店的忠實粉絲了。他叫周本同,是地地道道的老樊川人,吃了80年的張記餛飩。周本同回憶道,小時候一聽到賣餛飩的吆喝聲,就開心地跑出門,那時候燒的是木材,還用吹火筒,底湯是用蝦皮燒水熬的,味道特別鮮美,配上蝦籽、芹菜、大蒜葉,別提有多香了!由于經濟條件的原因,那時我們一個多月才能吃上一碗餛飩。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每次上街,我都會來店里吃上一碗餛飩,還是原來那個味兒,一點都沒變。

  已注冊商標,下一步將申請“非遺”

  不僅當地的人喜歡吃張記餛飩,許多外地的食客也會特意趕來嘗嘗。張銀貴告訴記者,去年一位來自香港美食協會的會長來到店里吃餛飩,把一大碗餛飩吃個精光,連聲稱贊美味。臨走時,他還邀請張銀貴有機會去香港講課,談談如何做出一碗美味的餛飩。去年底,一對來自哈爾濱的老夫妻專程坐火車來到店里吃餛飩,他們說是在網上看到張記餛飩的介紹,出于對美食的向往,不遠萬里趕來,就為吃上一碗。吃完后,夫妻倆紛紛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張記百年餛飩果然名不虛傳!

  今年3月,樊川張記祖傳餛飩店已經在工商部門注冊了商標,下一步,張銀貴將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要將父輩留下來的技藝繼續傳承,并且還要讓自家的美味讓更多人知曉。說到這里,耳畔仿佛又響起了當年爺爺熟悉的吆喝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揚州時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走馬民間故事”的非遺傳承路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