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深圳甘坑客家小鎮煥然一新。 冼余漢 攝)
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畫梁雕窗的客家民居鱗次櫛比,布滿青苔的石板小路縱橫交錯;池塘清幽,垂柳依依,小溪潺潺繞村過,荷葉田田迎客來……盛夏時節,穿行在廣東深圳甘坑客家小鎮,一股清新的民族風夾雜著田園氣息,拂面而來。
誰也不會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逢雨必淹、危房林立的破敗小村落,且一度因經濟落后、環境惡劣等突出問題,被列入深圳市“扶貧奔康工程”的幫扶對象。
甘坑老村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最偏僻之處,是一座具有35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由于地勢低洼,河道泄洪不暢,房屋歷經風雨侵蝕,多間已成危房,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為徹底改善居住環境,甘坑股份合作公司在老村旁邊重新選址,為300多戶原住民統一規劃建造了配套齊全、設施完善的新住地。以前種地謀生的村民,現在靠學技術、做生意等方式,過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搬到這里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老村是我們的根,希望政府能夠妥善處理。”78歲的陳伯說。
老村何去何從成為甘坑人熱議的話題。這些老屋拆了可惜,閑置又成了危房。“我們在拆遷賣地與古村落保護的兩難中抉擇。”甘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鐘擁軍說。
將土地賣給開發商,一夜暴富的現實誘惑曾經讓甘坑人心動。城市化進程中,深圳的土地資源日漸稀缺,特區東進、產業向以布吉為支點的東部地區轉移勢在必行。但是,甘坑人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曾經遍布山間的泉水幾盡干涸,曾經為國家創匯的果樹已被連根拔起,曾經飲譽東南亞的客家涼帽幾乎絕跡……假如把這些記載甘坑先輩的拓荒足跡、見證客家人奮斗歷程的古老村落全部拆了重建,勢必無法留住客家傳統文化與民俗記憶的根。
“祖輩創業艱辛,我們不能毀掉他們留下的寶貴遺產。”2011年,鐘擁軍等人到坂田手造文化街參觀,古香古色的徽派建筑,布滿木雕、刺繡、書畫的店鋪……這條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生活街區新貌為鐘擁軍等人打開了一扇窗。甘坑老村群山環抱,有山有水有百年老屋,能否改造成傳承客家民俗記憶的文化旅游生態園?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甘坑老村保護和改造計劃出爐:以甘坑老村為重點,利用甘坑社區保存較好的客家歷史文化及建筑風貌,整合社區宅基地及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土地,通過綜合整治、修舊如舊等方法,打造傳承客家文化的風情小鎮。
客家民俗的碉樓、廣府風格的騎樓、江南情調的閣樓、瑤族風情的吊腳樓……這些記載客家人從中原大地一路遷徙到南方邊陲、不斷吸收各地文化精華形成的珍貴文化遺產,在改造后的甘坑小鎮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對原有老屋修繕改建的同時,建設方還不遺余力,將江西婺源一座雍正年間的“狀元府”一塊塊木料拆除后運到了甘坑,再由4位巧匠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建造了一棟磚木瓦結構的古建筑。該府第別有洞天,木質結構中雕有人物、花鳥蟲魚、古代詩詞、清明上河圖等大量精美圖案。在“狀元府”的隔岸,還有一座從福建泉州整幢搬運而來的“南香樓”,該樓距今120年,原是閩南的一座書齋。這兩座樓,為甘坑小鎮留存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倍添光彩。
如今,閑暇時到甘坑客家小鎮度假成為深圳人的一大樂事。到農莊體驗耕作,去湖邊垂釣野炊;或是徜徉于酒吧街,在夜色中看“深圳麗江”的紅燈倒影; 最美莫過于約上三五知己,爬上山巔,戴一頂客家涼帽,秀一把客家山歌對唱……
“甘坑客家小鎮成功保留和強化了古村落的文化特色,產業功能得到了活化升級,探索出了一條城市更新改造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凌海英認為,甘坑村民有著強烈的文化保護意識,當政府提出把甘坑老村打造成客家農耕文化村的時候,全體村民用自己的行動投下了贊同票。
“賣地暴富固然好,文化傳承更重要。”甘坑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長謝俊風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他認為,以甘坑現有的自然風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不僅會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古老的村落也將在涅槃中重生。
2014年,改造后的甘坑客家小鎮作為第十屆深圳文博會的分會場閃亮登場,一個將古村保護和山地復綠融入景點開發和旅游觀光之中、把生態旅游融入人文歷史的客家文化風情小鎮驚艷世人。
在今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深圳文博會上,甘坑客家小鎮再露鋒芒。華僑城集團總投資額達300億元人民幣的“華僑城甘坑新鎮”項目成功簽約,該項目將在甘坑客家小鎮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型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國內首個“文化+旅游+城鎮化”樣本的新型文化城鎮。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