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交河故城的傍晚。
圖為高昌故城鳥瞰。本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悠悠的熱瓦普琴聲突然在寂靜的交河故城里響起,點點燈火伴隨被太陽照射了一天的滾燙沙子,驅走了蒼茫荒涼。
夜游交河。一個聽上去就很親切美麗的項目,就這樣在日落時分悄悄開始了。
穿行在這座早已成為歷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城,就好似站在了《英雄》中殘劍為無名寫下“天下”二字的茫茫沙海,也似立于《臥虎藏龍》里玉嬌龍與王小虎初識的荒涼戈壁。
新疆吐魯番,西域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它就像是一顆綠意蓬勃的大樹,為所有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商隊提供著陰涼與歇息。那樹立在吐魯番兩邊的明珠——交河與高昌故城,就像是沙漠中的老兵,帶著一身的歷史榮譽與氣息屹立至今。
“我們開發夜游交河項目,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游客,特別是年輕人來這里感受歷史。這也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些探索吧。”吐魯番市文物局局長王霄飛這樣說道。
兩座故城輝煌的歷史
交河故城在維吾爾語里為“雅爾和圖”。它不僅是與古樓蘭齊名的西域古城,更有“東方龐貝城”之稱。它位于新疆吐魯番市西約1公里的亞爾孜溝中一座高30多米狀若柳葉的孤島上。《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唐代安西都護府最初設在此地,十三世紀下半葉,西北蒙古貴族發動戰爭,交河城于1383年在戰火中消亡。
交河猶如一艘古老的大船,沉積在無垠的瀚海,歷經兩千多年風雨兼程,依然屹立在世人面前。故城的周圍被深約30米的河谷所環繞,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建筑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交河故城內的街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一條南北走向的中央大道把交河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官署建在東部地勢較高的臺地上,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作為西域最高軍政機構管轄西域。大唐公主的駙馬喬師望曾任安西都護。“白日登高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或許這就是交河當年的夜色吧。
在吐魯番的東邊40公里處,維吾爾語為“哈拉和卓”的,就是久負盛名的高昌故城。
西漢皇帝劉徹看上了來自大宛國的大宛馬,便派人以金銀換寶馬。但派出的求馬使者不但被殺,連購馬的無數錢財也被劫掠一空。盛怒之下,漢武帝遂令李廣利率兵馬數萬進攻大宛國。當李廣利的大軍進入西域腹地后,卻遇到了糧食不足的難題。碰巧大軍途經高昌,此地“地勢高敞”,非常適宜種植莊稼。李廣利大喜,便想出“屯墾”的辦法,留下一批士兵屯田和建造要塞,稱為“高昌壁”。經過辛勤的勞作,解決了大軍給養的問題,并一舉成功戰勝了大宛國。
漢代時,高昌成為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政治中心以及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集散地。當時高昌城那寬闊高大的城門外,人來車往,馬嘶駝吼,東來西往的使節、商旅、行人魚貫入城。
相對于大船般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形狀卻略顯的規矩了些。長方形的城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一位考古學家曾說過:如果想知道盛唐時的長安什么樣,就來高昌故城吧。可惜的是,高昌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筑物消失無存,目前保留較好的有外城西南和東南角兩處寺院遺址。
歷史無聲地將所有的情緒變成了沉默的故壘,這些故壘默默地守望著這方土地。李廣利、鞠文泰、玄奘……這些刻在史書上的人物,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讓它成為一代名城。
兩座故城的保護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了“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吐魯番的交河和高昌故城兩處遺址榜上有名。
交河和高昌故城在古代建筑史上獨具特色,城市布局清晰可見,建筑物歷歷在目,兩座歷盡千年風雨的古城能夠保存到今天,是一大奇跡。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保護兩個故城也是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交河和高昌故城歷來就面臨著嚴重的自然災害,風蝕、雨蝕、洪水、地震和溫差較大的氣溫影響等因素。為此,1992年至199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資100萬美元,中國政府配套部分資金,開展交河故城保護維修工程。對地下寺院、西北小佛寺、東城門(甕城)、兩處民居遺址、古井進行考古發掘,在交河故城下河岸修筑了攔洪大壩。
2006年至2008年,國家文物局啟動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作三期和四期工程,主要完成了東北佛寺、官署區遺址本體及南門崖體的加固與維修;大佛寺遺址本體、南門片區、東門片區局部崖體及部分重點部位的加固與維修;塔林及其北面的4300多平方米區域的崖體實施加固和維修;安裝視頻復核系統、周界入侵報警系統、地波探測報警系統、防護區電子巡查系統、防護區各子系統間的供電、傳輸系統等;修筑防洪壩(東、西溝)建設工程計1800米。對西崖北段區域進行了崖體加固,包括官署區所有未加固區域、中央大道兩側墻體、沿參觀路線兩側18個遺址單體等重要遺址。
高昌故城更是投入科研、實施費用上億元,移除了與景觀不符的現代建筑,并通過地方投資把周邊耕地征收用于文物保護,防止灌溉毀蝕城墻。目前已經進行了五期保護工程。
保護仍在繼續,游人對這里的向往,讓文物工作者加快了保護的步伐,但僅僅是保護就可以了嗎?這個問題成為吐魯番文物部門及新疆文物部門深思的問題。
兩座故城的發展
面對一城擁有兩座故城的豐厚歷史資源,如何在遺跡的保護傳承上做出最新的實驗探索,成為吐魯番文物部門最想有所突破的地方。
今年初,一項神秘的活動——“夜游交河”悄然拉開了大幕,并迅速成為年輕人喜歡的一個項目。
即將入夜時分,參加夜游的游客從交河故城南門進入故城,在沿途夜燈的指示下緩緩走向交河城的大佛寺時,一臺早已準備好的節目在那等待著他們。
由樂器演奏、詩歌朗誦、木卡姆演唱等組成的晚會,演員全部來自吐魯番本地的民間藝人,表演參照約旦佩特拉古城表演模式,全程不用擴音設備,游客們在舞臺前的地毯上席地而坐欣賞節目。整個表演持續大約40分鐘,表演結束后,游客們在導游的帶領下沿著夜燈走出交河故城。
這是新疆旅游文化“夜產品”實景演出的首次嘗試。王霄飛局長表示,吐魯番市將在不斷總結完善“夜游交河”活動基礎上,陸續推出“夜讀蘇公塔”“夜品葡萄溝”等旅游文化“夜產品”活動項目,讓沉睡千年的歷史文化“活”起來,讓游客在參與活動中受到啟迪,接受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而在高昌故城內,原來的參觀路線也有了更新。站在故城南門口這個新的參觀入口,故城內的大佛寺、城中主干道等主要游覽路線一一呈現在人們眼前,使參觀者更深地體驗了當年這座如長安城一般“豪華”的魅力。
王霄飛表示,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前行,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吐魯番將兩座故城拿出來進行試點,就是想讓這些受到保護的故城更多地走進人們的內心深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