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井頭灣村
近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入選名單在住建部官網公示,湖南166個村擬入選,涉及湘潭、衡陽、郴州、懷化、永州、湘西等地。據文物部門統計,目前湖南14個市州共登記上報現存具有傳統性質的村落1156個,其中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30個,第二批42個,第三批19個,第四批166個。
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生長空間和薪火相傳的根脈源頭,傳統村落是湖湘子弟探尋文明足跡、觸摸歷史真實的精神家園。然而,在現代化、鄉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湖南傳統村落不斷遭受“建設性、開發性、旅游性”的破壞,消亡的勢頭日益迅猛,一大批重要的瀕危的傳統村落亟須得到搶救性有效保護。
傳統村落 湘韻悠長
在21萬平方公里的瀟湘大地上,留存、散落著許多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價值突出、民族特色鮮明、旅游資源豐富、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村落。據文物專家介紹,湖南的傳統村落從建筑年代上看,最早的始建于秦漢時期。明代以前的民居,沒有完整的實物,只保留了部分的建筑構件,或只能從建筑風格、建筑工藝上找到一點歷史痕跡。明代以后的民居,都有保存較好的實物。而從保存現狀上看,保存較好的占26%,保存較差的占26%,保存一般的占46%,其他占2%,保護形勢較為嚴峻。
此次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井頭灣村,是一個集江華平地瑤文化與廣西梧州瑤文化為一體的民居風格古建筑群。現存完好古民居50多座,占地面積40多畝。村中早期民居始建于1830年至1832年,村中青磚灰瓦,錯落有致。雖經數百年風雨,依舊保存完好,是一個既蘊含瑤文化又有江南水鄉特點的十分難得的傳統村落。
在湘西、湘南地區,自古由于地域偏僻,地勢險要,受不同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形成了眾多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它們是先輩饋贈給后人們的豐厚禮物,是珍貴的傳家寶。
隱于山區 美麗卻貧窮
湖南的傳統村落分布于湘西地區的約占44%,眾多傳統村落位于湘西的莽莽大山深處,美麗卻又貧困。由于長期貧困,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城鎮務工,使得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大量的傳統村落空心化,從而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在湘西、懷化等地許多傳統村落中,現有人口大多為留守老人和兒童,部分鄉土建筑無人居住、無人管理的問題也十分突出。
除了貧窮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正在導致傳統村落的美麗正在消逝。從湖南省文物部門的調查來看,一些傳統村落中的鄉土建筑已不適應現代居住要求,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對古建筑進行功能調整和修繕,改造的隨意性很大,原有建筑風格遭到很大破壞,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導致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保護與利用在路上
傳統村落作為鄉土文化的根脈,不可復制、不可再生,是具有影響力、標志性的歷史遺存。湖南省文物部門通過綜合性調查顯示:頗具歷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的傳統村落,平均每年遞減3%,每年消亡20個傳統村落。保護好、傳承好、展示好、利用好、發展好傳統村落,是迫在眉睫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以邵陽市綏寧縣為例,目前該縣有8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居湖南省各縣(市、區)前列。近年來,該縣采取切實措施,保護好傳統村落格局、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用好中央、省及邵陽市專項補助的基礎上,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等方式參與建設,建成一批集休閑、居家、養生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
湖南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形勢下做好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首先要堅持融合發展思路,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大局,堅持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農村文化建設、民生改善四融合,綜合利用科學理論指導,創新方式方法;其次要堅持統籌發展思路,立足長遠,著眼整體,聚合多個部門力量,協同推進;再次是要堅持重點突破,著力解決規劃方案編制,妥善處理文化與生態、保護與發展、家庭與社會的關系,著力破解各種因素制約,帶動保護利用整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