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孔子出外講學。領著學生走平原,上丘嶺,爬險峰。實在走不動了,就找個小村歇息。遇到一個老漢,孔子問:"老人家,這一帶是啥山呀?"老漢說:"盤古山"?鬃雍荏@奇,指著那座高山問:"噢!盤古爺就生在這深山老林呀!"老漢連連搖頭:"你弄錯了,這幾百里俺都叫盤古山。盤古爺生的地方,離這兒還有一百多里呢。你指的這座高山叫云蒙山,也有人叫太白頂"?鬃佑謫枺“魯國人講,高高山峰頭,清水貴如油!老人家,你們吃水怎辦呢?”老漢說:“你不知啊!這山有一條河,就在前面桐樹林和柏樹林中間。"孔子一聽,很高興,就請老漢帶路去看看河。穿過一片柏樹林就是一條小河,河水清得見底兒。河對面是一片桐樹林,正是開花時候,桐花的香味兒叫人越聞越想聞。孔子說:"好景啊!"隨口編出一首詩:
桐含三月紫,
柏吐萬年青,
嗚呼!花奇施異,
妙哉!天下絕景。
學生們一聽,個個說好。老漢想:把我們云蒙山夸得恁好,這真是個有學問的先生啊!就說:"天響午了,請先生到茅屋里吃點大米飯,喝點淮河水吧"?鬃油妻o不下,只好去了。
吃過飯,孔子打發學生付飯錢。說啥老漢也不要。推讓好大一會兒,老漢說:"先生要是真想掏飯錢,就把你剛才編的詩,留給老漢算作飯錢吧!"孔子叫學生捧來文房四寶,揮筆寫下,交給了老人。
后來,老漢怕兒孫失落了圣人的詩稿,想來想去,請了一個石匠,把這首詩刻在一塊青石板上,立在山前。
隋朝年間,一位知縣到義鄉縣(桐柏縣)上任,路經這個村子,看見那塊刻有字的石板。過細一看,署著孔圣人的名兒。他不相信,忙問那家主人,那家主人把祖上傳下來的這塊石碑,講了個一清二楚,縣官忙命手下人把這塊石碑抬到縣衙。詩的第一句說的是桐花,第二說的是柏枝,第三、四句說的是花和草。縣令就"桐、柏、花、草"不停地念起來。有一天,他猛一高興,動筆寫了份公文,遞了上去,請求上司把"義鄉"改為"桐柏"。還說了他是怎樣得到孔子的詩句。
過了些時候,上司批文下來。說是道人公佐登山求仙時,見穴洞里藏的《古岳瀆經》一書里就有"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的說法。批文同意把義鄉縣改名為桐柏縣。云蒙山正名太白頂,太白頂方園八百里都叫桐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