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山風(fēng)景區(qū)位于位于南召縣與鎮(zhèn)平縣交界處的四棵樹鄉(xiāng),因五座主峰并聯(lián)矗立、勢成五極而得名,是久負(fù)盛名的中原道教圣地,主峰圣垛海拔1665米,與湖北武當(dāng)山齊名,素有“北頂”之稱、奇峰相峙,飛瀑高掛,怪石林立,泉流潺潺,春天杜鵑爛漫,夏日綠意盎然,秋季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山水如詩如畫,兼具南秀北雄。唐貞觀年間,著名道士吳筠在此創(chuàng)建吳筠觀。明朝皇帝朱允文也曾到此避難。后為紀(jì)念朱允文而建的祖師廟雄踞海拔1665米的五朵山主峰圣垛之上,四周云霧茫茫,撲朔迷離,恍若仙境。景區(qū)內(nèi)的“五垛曉煙”、“金頂日出”、“三潭夜月”、“鷹嘯長空”、“群蝶戲瀑”、“仙女沐浴”、“拴馬樁”、“藏兵洞”、“插劍石”、“青牛宮”等四十多個名勝景點,讓人回味無窮,嘆為觀止。
據(jù)《山海經(jīng)》稱其依帝山,《水經(jīng)注》稱岐棘山,明清以后稱五朵山。其山五峰并峙,名曰圣垛、禪庵垛、摩去垛、嬌女垛、啞女垛。主峰海拔1665米,方圓范圍約150平方公里。清代以后五朵山祖師廟盛況空前,“朝北頂”成為中原地區(qū)的一項重要典祀活動,并影響到東北地區(qū)和東南亞。五朵山山勢峻奇,五峰聳立,流云飄繞,大壑幽谷,層巒疊嶂。祖師廟為河南省重點開放道觀。核心建筑北頂祖師廟,居于峰巔,四周懸崖萬仞,頗為壯觀,游客至此仿若身置仙境,實為道教勝地之一。目前,投資1200萬元、長約900米的索道纜車已建成投入使用。
景區(qū)內(nèi)林茂水秀,怪石嶙峋,又是道教勝地,文化底蘊深厚,兼有自然人文之景,并蓄北雄南秀之美,明清以來,朝“北頂”成為中原和江漢地區(qū)的重要典祀活動,被譽為“北頂神仙地,中原小華山”。現(xiàn)已開放金頂、萬福宮和暴瀑峽三大游覽區(qū),120多處景點,主要景觀有金頂、天梯、暴瀑、萬福宮、鴛鴦溪、仙人橋等。金頂四周摩壁萬仞,站立其上俯瞰四周的鐘鼓樓峰、大峰和奇峰怪石、茫茫林海等,如臨仙境,四千余級的石階路勢則宛如登天云梯。
暴瀑峽位于北大河河谷內(nèi),峽谷內(nèi)飛瀑流泉,瀑潭相連,水流潺潺,碧潭幽幽,石崖石壁、造型巖體、突兀巨石、懸天一線和人造平湖、飛瀑淵潭、茂林修竹、爛漫山花、珍禽異獸等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十分秀美。主景點暴瀑落差近百余米,九轉(zhuǎn)十折,“轟隆”而下,聲若雷鳴,傳說即真武祖師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凈化體內(nèi)“戾暴”之氣的瀑水,因此被敬稱為“暴瀑”。
這里自古就是道教勝地,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傳統(tǒng)頗多,民間道士信徒皆慕名朝拜。五朵山祖始廟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5)所建,鼎盛于明、清兩代。世傳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變”中下野后輾轉(zhuǎn)到五朵山建廟修道,民稱“祖師爺”,欽封“真武大帝”。自此其山成為“北頂”,又稱“祖師頂”、“金頂”,與南頂武當(dāng)山遙相輝映。明清以來,中原及湖、廣、閩、浙一帶的不少善男信女,不遠(yuǎn)千里,長途跋涉,來朝拜祖始,朝“北頂”成為中原和江漢地區(qū)的一項重要典祀活動,五朵山廟宇走向鼎盛時期。
萬福宮坐落在圣朵下山腰谷地中,包括玉皇殿、藥王殿、文昌殿、財神殿、土地廟等幾組廟宇道觀,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其中,藥王殿又名千金閣,殿內(nèi)除供奉唐朝名醫(yī)藥王孫思邈外,還供奉了神農(nóng),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歷代名醫(yī),堪稱獨樹一幟。
南召五朵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南陽十佳魅力景區(qū),宋代畫家郭頤盛贊五朵山“東朵如泰山之座,西朵如華山之立,中朵如嵩山之臥,北朵如恒山之行”。著名作家二月河贊五朵山“神秘有興味”。其曾被譽為“音畫山水,伏牛仙境”。旅游區(qū)總面積126平方公里,現(xiàn)已開發(fā)休閑戲水——暴瀑峽、進香祈福——萬福宮、登高攬勝——五朵峰三大游覽區(qū)。
(原標(biāo)題:五朵山風(fēng)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