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nóng)稱呼的由來
2013/9/16 17:11:06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康熙年間,博望一帶有一姓彭的財主,五旬得子,起名彭寶。彭寶滿月,其父即死。其母寵子過甚,彭寶年十八除吃、喝、玩、樂外,一無所長。更為荒唐的是,他大便后皆用蒸饃揩拭,揮霍無度。不久家業(yè)蕩盡,淪為乞丐。一天彭寶餓急,忽見原廚子李老漢端來幾個去皮的白蒸饃,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覺著這饃香甜可口,十分好吃。一連數(shù)日,天天如此。彭寶知李老漢家貧,問白饃的來歷方知是以前自己揩屁股之饃,他后悔無比,遂以李老漢為再生父親,勤學(xué)稼穡。老人死后,彭寶遵囑墾荒種地,勤于農(nóng)事,成為裕州首富。因交皇糧甚多,康熙帝知其名,傳其進京授獎,問其致富緣由,他便如實說出,并求皇帝把榮譽賜給再生父親。皇帝準奏,在圣旨上寫了“老農(nóng)”二字。眾臣相顧,不解其意,康熙解釋道:“祖宗之法,官分九品,老農(nóng)者,十品也。”復(fù)反問眾人:“朕命老農(nóng)為十品,卿可知 ‘十’之意否?”眾言:“十即十全十美,老農(nóng)為十足的好人。” 以后每縣三年報一次老農(nóng)名單,凡自幼勤耕,年過六旬無錯者,發(fā)給證書,可見官不跪,遂成清朝一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