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傳入曲種,又稱評詞,源于唐代的說話,兩宋的講史。據南陽市評書藝人陳秀山,鄧縣評書藝人趙中英等人口述:“清末時傳入南陽,最初以說‘黃天霸’為名”。1905年前后,鄧縣已有高光三(1881-1977)從藝,20年代以后,藝人從山東、陜西、湖北等地相繼來到淅川、新野、桐柏、鎮平、南召、唐河、方城等縣行藝,評書逐漸普及。
評書藝人從藝者有兩種情況,一種叫“娃娃腿”,即從小從師學藝,屬江湖藝人;另一種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半路從藝,根據《三國》、《水滸》等古典小說講說,稱為說“頁子書”。如桐柏縣藝人趙國珍,本人很有學問,中年家道衰敗,生活無著,為了糊口才被迫說“頁子書”,曾到湖北的襄樊、老河口等地行藝。說“頁子書”的藝人又有兩種不同說法,一種是當場照本宣讀,然后仔細講解;另一種是在說書之前,閱讀某書章節,說時只根據書中情節臨場自由發揮。
江湖評書藝人所說的評書多為口耳相傳的長篇大書。一部書少則能說十天、半月,多則數月、半年不等。大書有“書綱”,又叫“梁子”,而具體的情節叫“蔓子”。由于每個藝人的書路子不同,細節和敘述故事的方法也不同。但不論如何安排情節,一定要以書綱為依據,不能拋開“書綱”任意蔓延。在具體說時又分為卡陀、分回、設拔、牽關四個步驟。卡陀即把一部長篇大書分做幾個段落,分回是在一個陀子里又分為幾個小段落,每個陀子和分回都有一個主要事件和高潮。設拔即情節內在矛盾的互相牽制;牽頭是人物關系與心理活動和周圍人物事件的關聯。
鄧縣已故評書藝人趙中英對講述長篇大書積累了一套完整的經驗,稱為“四粱,八柱”。四粱即書根、書領、書膽、書筋;八柱即男女老少精憨正邪。說書要有“扣子”,趙所說扣子又分大扣子、小扣子、連環扣、鴛鴦扣、子母扣、陰陽扣、風火扣、人情扣。大扣子以故事情節取勝,情節緊湊,絲絲入扣。其中往往穿插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畫人物描述細節為主。
南召縣評書藝人孫書明等藝人把使扣子,叫做“筆法”:有正筆、倒筆、伏筆、暗筆、驚人筆、補筆、重筆、反筆、分筆、評筆等。利用各種筆法,使用雨夾雪、提閘放水、搭橋過溝、遇路轉彎、逢枝開花、三岔路、葫蘆口等評書表現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評書藝人,多在茶館說書。收費辦法,有茶錢、書錢一起收,收場后按碗分成,也有少數茶館包場,以質論價。各縣專業團、隊的評書藝人較少,只有南陽市的陳秀山、唐河張
明全、姚英敏、鄧縣的高光三幾位藝人。張明全于1980年自費赴武漢市拜湖北著名評書演員李少霆為師,學習長篇大書《三杰八俊十二雄》經常演出。女青年演員姚英敏于1981年-1983年自費拜著名評書老前輩吳慎動為師,吳擅長武打袍帶書,把集一生心血的評書《青衣女俠》傳給了這個關門弟子。姚除在本地區演出外,近年又到湖北、山東、豫東各地演出,藝術水平不斷提高。
南陽評書的書目多為長篇。有按小說底本講述的“頁子書”,有藝人口耳相傳的“路子書”。大致分為歷史袍帶、長槍、俠義、短打、神怪等五大類,主要傳統書目有《徐良掛帥》、《五虎平西》、《三國》、
《西漢》、《說岳》、《大明英烈》、《三俠劍》、《水滸》、《施公案》、《彭公案》、《大八義》、《小八義》、《綠牡丹》、《白牡丹》等數十部,還有《鐵道游擊隊》、《林海雪源》、《紅巖》等幾部現代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