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傳入曲種。源于唐代“俗講”,原是僧人講經時的說唱形式,宋代為“談經”,明為“寶卷”,到了清代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演變為宣講帝王詔令的“講圣諭”,清道光以后,內容漸漸為宣講“十全大善”的民間故事所取代。
桐柏縣平氏鎮老藝人張書信(1902生)回憶說,在他八、九歲時(約1911年)農歷三月三日,桐柏縣平氏鎮孤峰山廟會,首次出現外地僧人(何地人,法號均不詳)設“善書棚”講唱善書。平氏鎮三華堂齋公姚尊斌、牛姑遂向僧人學習講唱。第二年,姚、牛、海、李四位齋公便在春會上(孤峰山廟會)設“善書棚”講唱,聽者甚多,人們稱之為“念善書”。
民國初年,社旗、唐河、鄧縣相繼出現念善書活動。時鄧縣境內吃齋風盛,凡齋公大都念善書。縣城以南華堂、西華堂、三華堂為集中活動地點。農村則在廟會或百姓家中活動。至40年代,桐柏縣已遍及各鄉、鎮,講唱者俱為廟、觀僧道和齋公。聽眾以婦女為主,尤以老年居多,她(他)們不是為了娛樂,以此為敬神禮佛的勸善行為。較富裕的善男信女往往把齋公請到家里講唱。
“善書棚”用白布搭成,內放一桌一椅,或用四張大方桌搭臺。講唱人手持善書本端坐念唱。至動情處,講者泣不成聲,聽者痛哭流涕。桐柏縣平氏的棚內還掛有“磨研”、“下油鍋”、“望鄉臺”、“奈河橋”、“虎撕狼嚼”等表現陰曹地府酷刑組畫,也有“二十四孝”中王樣臥冰、割肝救母等掛圖用以增加其教化的感染力。這種“善書”講唱與掛圖相結合的形式,與唐代的“轉變”、“變相”極為近似。
善書的唱腔比較簡單,均為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且無明顯終止感,任意反復,無樂器伴奏,近似吟誦。桐柏、鄧縣所唱曲調各不相同。桐柏有較濃的當地民歌特色,而鄧縣的曲調則近似鼓兒詞的曲調。
善書的語言通俗易懂。唱詞為十字句,上下句結構,一韻到底。內容多為宣揚立善修身,因果報應之類的封建倫理道德。少數曲目與鼓詞、三弦書的曲目類同。常演曲目有《唐王游地獄》、《殺狗勸夫》、《龍抓熊氏女》、《五元哭墓》、《鞭打蘆花》、《割肝救母》、《報母血盆經》、《孟姜女哭長城》、《四下河南》、《小姑惡》、《十封書》、《小姑賢》、《生死牌》、《王祥臥冰》等。
善書的講唱者多為“積福行善”而講唱,不收費,名曰“結緣不攀緣”。對于“功德錢”并不拒絕,集中用于修橋、鋪路、修廟諸“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群眾中進行破除封建迷信教育。加之僧道、齋公相繼引退,現已很少有人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