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傳入曲種。據方城縣民間藝人楊建職(男,1916生,獨樹鎮棠樹楊村人)口述:“河南墜子在民國三年,經由泌陽、禹縣傳入方城獨樹村楊樓一帶”。但影響不大,當地無人從藝學唱。1924年,開封陳留縣墜子女演員張三妮攜女兒張禮翠經禹縣到方城一帶討荒,常在鄉間演唱河南墜子。1937年由豫東流入南陽的墜子女演員趙金枝(原名李玉堂),在南陽市東城內設場演出,后嫁給東關王代民為妻,定居南陽市雞爪街口。隨其傳入南陽的墜子曲目有《蘇三起解》、《寶玉探病》、《王二姐思夫》、《偷石榴》、《雙勸墳》等。這對于南陽境內,河南墜子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方城、南召、社旗、唐河、鎮平等縣相繼涌現了一批墜子藝人。1938年后,豫東不少墜子藝人,隨災民西逃,定居南陽者具多。自此,墜子在各縣逐漸流行,而成為南陽的主要曲種之一。
墜子在南陽的廣泛流傳,深受群眾歡迎。為了謀生,不少三弦書,鼓詞藝人改唱河南墜子。他們加入墜子藝人行列后,豐富了墜子的演唱技巧,增多了曲目。到40年代,墜子在南陽地區已安家落戶,興旺發達。
墜子傳入南陽之初,樂器單一,僅有墜琴、簡板或鐃鈸、腳梆。藝人有自拉自唱者,有搭班一拉一唱者。主要活動于各縣鄉鎮碼頭、農村場院,處于流散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部分藝人參加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一部分仍在鄉鎮自行設場演出。
墜子從傳入、繁衍、興盛于南陽的六、七十年間,在一連幾代眾多藝人中,由于流傳年代、師承關系不同,受當地民俗、方言的影響,以及藝人文化素質的差異,形成了不同流派,從商丘等地傳入的為東路;自開封、許昌、洛陽、寶豐等地傳入的為西路。西路墜子為最多,它多系三弦書藝人改唱墜子后吸收了梆子,大調曲子、越調等曲調而豐富發展的。另有鄧縣劉百泉于1928年在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隨河南墜子藝人劉明強學藝,回來后由于他也用山西口音演唱,故稱“槐口墜子”,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鄧縣一帶頗有影響。
墜子的唱腔音樂可歸納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在主體唱腔進行中,根據唱詞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寒韻]、[滾口白]等唱法,形成節奏和旋律上的明顯變化,以表現不同的感情。伴奏樂器墜琴獨具特色。早期開場時都有即興演奏的“鬧臺曲”,熱烈火爆,借以吸引聽眾。鬧臺以后向起腔過渡的樂曲,稱為“過板”,現在都改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托腔”,是在唱腔行進中的模仿性過門,包括樂句中間的對應性伴奏,樂句中間的填補性托腔,寒韻(悲腔)中間的吟哦性過門等等。擊節樂器有伴奏員使用的腳梆和演員使用的簡板、鉸子、矮腳書鼓、醒木等。由三弦書改唱墜子的多用鉸子,由鼓兒詞改唱墜子的多用矮腳書鼓,醒木多為演唱長篇大書時使用。專業團體在演唱墜子時,伴奏樂器還增加了琵琶、揚琴、二胡、三弦等。豐富了伴奏音樂,進一步提高了藝術的表現力。演唱方式有單口、對口、群口,并各有其適宜的曲目。
墜子傳入南陽之初期,其曲書目多為《花園贈金》、《偷石榴》、《鞭打蘆花》等愛情故事及富于抒情的生活段子。三弦書、鼓兒詞藝人唱墜子后,演唱中增加了大量三弦書、鼓兒詞的書目,如:《施公
案》、《劉公案》、《包公案,、《五虎平西》、《金鞭記》、《月唐》、《響馬傳》、《大紅袍》、《楊家將》等情節緊張、金戈鐵馬、武俠袍帶之類的長篇大書和《水滸》、《三國》、《西廂記》等古典名著改編的段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河南墜子在南陽地區發展很快,不僅各縣的專業曲藝團體培養出了一批中青年演員,尤其是李玉蘭、蘇悅榮、蘆明琴、白桂香、高淑敏等女演員的出現,對河南墜子藝術的普及與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更可喜的是各縣文化館從60年代以來相繼以辦培訓班、跟團學藝、以師帶徒等方法,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墜子的演員。如方城的劉金花、馬翠葉,唐河的李伯仁、張平、姚風梅等。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地區兩次對傳統曲(書)目進行了挖掘、整理,并創編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計有傳統曲(書)目312個,現代曲(書)目8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