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華裔
“每日旦暮,彩霞赫熾,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燦如明霞。”丹崖赤壁極具特色,“丹霞地貌”在我國更是數不勝數,卻起源于南召的丹霞寺,故地質地貌專家把該寺稱為 “丹霞始祖”。
丹霞寺位于南召縣東北部,留山鎮北五公里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廟之首,豫南禪宗圣地。丹霞寺現存殿宇為清代建筑。全寺占地面積達50余畝,有殿堂房舍140多間。整個建筑氣勢恢宏,精美華麗,由北向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伽蘭殿、大雄寶殿、毗蘆殿、藏經樓、方丈室、后祖堂。兩側有石獅、廊房、膳女院等。其布局嚴謹合理,錯落有致。寺內有直徑兩米多的大牛皮鼓一面,古鐘一座,鐘聲能傳十里之遙;兩座高兩米的石獅分立山門兩旁;寺院西南面400米處,有一片面積達幾十畝的古柏林,按陰陽八卦布局栽植,為歷代禪僧之墓葬地,也是全國佛教活動場所中規模最大的。在丹霞古寺周邊3000米內,是成片成片的塔林,共有11處。據傳丹霞寺共有古塔700多座,從材質上分有石塔和磚塔兩種;從形狀上分,有單層單檐塔、多層密檐塔及喇嘛塔等,但多毀于兵荒馬亂、改朝換代,現存元代磚塔、石塔5座,明代磚塔5座,清代石塔4座,塔上多數刻有浮雕圖案,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和磚石建筑的寶貴遺產。其中一座刻有“般若波羅米多心經”,具有較高的佛學價值、建筑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座歷史悠久(已傳至57代)的古寺,有嚴格的佛規、戒律和完整的組織系統及周詳的佛事禮儀,因之影響深遠。民國初年,全國高僧曾云集于此,舉行過一次歷時達一月之久的盛大受戒儀式。二十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1992年丹霞寺被定為佛教活動場所,特聘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北京市法源寺監院能行法師為住持。1995年新加坡龍泉寺方丈廣平法師募集200多萬元善款,對丹霞寺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這一千年古剎重新煥發了青春。1996年10月5日舉行了佛像開光慶典,至此丹霞寺再現中興…
名片
丹霞地貌始祖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
形象宣傳語
丹霞始祖
千年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