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在中科院的一次會議上,101位學部委員聯合簽名,強烈呼吁要保護好河南省西峽盆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14年后,西峽縣在保護中開發,在當年發現恐龍蛋化石的遺址上,建起了我國大型恐龍主題公園——西峽恐龍遺跡園,距今約1.35億年前的白堊紀地質風景,在這里悄然復現。香港旅游發展研究院范家駒等教授在看了以后,認為西峽恐龍遺跡園以展示恐龍蛋化石的唯一性、獨特性、稀有性而很可能成為河南旅游走向世界的“對接點”和“引爆點”。
驅車沿312國道進入西峽縣丹水鎮境內,沒走多長時間,便可在國道旁邊看到一個十分漂亮的廣場。據廣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廣場的叫恐龍地質科普廣場,它是西峽恐龍遺跡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共48000平方米,投資1800多萬元,以演繹地球生物進化為主題,生動反映恐龍從誕生發展到滅亡的生命歷程。
我們看到,廣場自北向南依次分為太古宙、遠古宙、顯生宙和現代四部分,其中,顯生宙又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代表不同時期動植物生成的惟妙惟肖浮雕,而最北面長100米、高7米的大型浮雕墻則生動地表現出恐龍從誕生到滅亡,歷經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等的漫長歷史過程。
廣場東邊的正中央,是廣場的主題碑,高12.1米,由鴨嘴龍和伏牛山主峰老界嶺浮雕組成,上寫:西峽——中國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據介紹,主題碑的寓意是,西峽是中國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域,是“世界第九大奇跡”恐龍蛋化石群的發掘地。
徜徉在恐龍地質科普廣場,仿佛穿越地質和生命演化的時空隧道,回到遠古,與恐龍交談,與震憾對話。
經過恐龍科普地質廣場,翻過一個小山坡,沿著一條山坳的柏油路前行,很快就可看到,兩條相視而立的巨大恐龍,仿佛在告訴來賓: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到了。
這里位于兩個山坡之間,是1993年西峽縣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的遺址丹水鎮三里廟村。遺跡園大門的兩個七八層樓高相對而立的恐龍,分別是腕龍和薩耳塔龍。腕龍高大威武,身高16.8米,是恐龍家族中最大和最高的,人們頭部也僅僅和它的膝蓋一般高。薩耳塔龍身高9米,全長12米,身披數百個堅硬的骨質鈕扣或大頭釘狀的飾物,正悠閑地扭頭吃著香樟樹葉。
穿過大門,漫步在被稱作“天籟之音”的樹林,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億萬年前。樹林間到處都是雪松、銀杏樹、棕櫚樹、鐵樹、香樟樹等恐龍喜愛吃的樹種,加上正在迎春綻放的各色各樣花朵,在明媚春光中顯得格外惹眼?肿垎文_落地,在奔跑中尋找目標;不安分的甲龍拖著兩個尾棰四處覓食;揚著背帆的濟龍則伺機而動。還有三角龍、霸王龍、真板龍、棘龍等不斷在林間穿梭,爭取著各自的生活領地。在近鄰密林的“濕地園”里,蒼龍和蛇頭龍在山水相向怒吼,仿佛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即將上演一場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劇幕。
而在一片開闊的綠色“陽光草坪”上,恐龍似乎顯得溫順通人性,大龍懷中有小龍,彼此相互關照,和睦相處,四周的恐龍有的高昂頭部四處張望,有的彎身小跑動中有靜,人們如果近前觸摸,好像明白話意,十分樂意和你交流。
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是西峽恐龍遺跡園的主體,由恐龍蛋化石和骨骼化石展廳、動感4D影院、時空隧道和仿生恐龍園等部分組成。總建筑面積達3500平方米,收藏有西峽盆地出土的許多珍稀恐龍蛋化石和部分恐龍骨骼化石。在中央大廳,最吸人眼球的,是放在大方玻璃展柜下面的西峽巨型長形恐龍蛋,30多枚長形恐龍蛋化石在四周呈園形放射狀排列,直徑達1.75米。據導游介紹,這是西峽恐龍蛋化石的代表和標志,最長的達50多厘米,被專家公認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蛋化石。在其它展臺內,樹枝蛋化石、戈壁棱柱蛋化石、橢圓型蛋化石,有的大如饅頭,有的小如雞蛋,有的呈窩狀分布,有的向周邊輻射排列,千姿百態的西峽恐龍蛋化石在這里得了最完美的展現。
在博物館內,代表著恐龍從出蛋殼到長大的南陽諸葛恐龍成長過程雕塑群也格外引人注目,游客們到這里都要仔細研究一番,然后,再和恐龍合影,留下恐龍園之行的美好瞬間。
看夠了恐龍蛋化石展,再穿越表現地球生命約5.4億年進化滄桑的時空隧道,來到恐龍樂園,騎恐龍背,看恐龍媽媽生蛋,再看偷蛋恐龍偷蛋,聽恐龍鳴叫,令人夢繞恐龍時代,不思歸去。
看4D動感影院,是在博物館內感受恐龍時代最刺激的方式,4D影院采取高科技手段,通過立體放映、動感座椅等效果,把恐龍從誕生到滅亡的全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恐龍遺跡園內,最令人震憾的莫過于原汁原味的恐龍蛋遺址地下通道,在全長168米的循環地下通道內,原以為裸露的恐龍蛋化石可以從上往下看,可恰恰相反,一個個暴露在土層表面的原生態蛋化石,似金鐘倒掛,鑲嵌在通道的頭頂土層上,而且觸手可及,大多都是碗口大的扁圓形蛋,均呈窩狀分布,每窩10枚到30枚不等,有的達到50多枚。在燈光的照耀下,五顏六色,尉為壯觀。
在洞內,沿臺階拾級而上,是一個露天的天井,在天井四周的巖壁上,標著十分清晰的數字號碼序號。導游介紹說,這里叫天井,深18米,直徑6米,是三里廟恐龍蛋發掘遺址的一段白堊紀地質巖層沉積,序號顯示的是分布恐龍蛋化石的不同地質巖層。
民游告訴我們,據專家考證,西峽的沉積盆地層位分為118層,現已確定至少有17個產蛋層,而在通道內看到的巖層屬第89層,是西峽較高的一個層位。導游還告訴我們一個密秘:有蛋化石分布的巖層的傾角都在24℃左右,因此,只有在這個角度上開挖,才有可能找到恐龍蛋化石。難怪這里的通道都是向上或向下傾斜的。
讓恐龍蛋成為西峽乃至河南的名片
1993年,西峽縣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恐龍蛋化石,并以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年代之久、蛋骨共存等特點,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同時被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
如何讓這個珍稀“國寶”走出西峽,走出全國,走向世界,2003年,西峽縣以發展旅游產業為契機,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配方”的開發機制,由河南龍成集團投入巨資開始了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的工程建設。遺跡園由恐龍地質科普廣場、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恐龍蛋遺址和仿真恐龍國四部分組成,集科普、觀光、娛樂、科研于一體,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恐龍主題公園。
恐龍遺址園的負責人告訴我們,以恐龍蛋化石為核心資源的西峽恐龍遺跡園,為人們研究地球演化、天體演變、物種滅絕以及恐龍的生活習性等,都提供了理想的科研基地,同時也為體驗恐龍時代,感受遠古生命,提供了很好的旅游觀光勝地。
西峽恐龍遺址園自2006年8月20日開園以來,得到了中外專家和廣大游客的廣泛贊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址公園評審專家雅羅舍克博士和庫穆教授去年親自為遺跡園開園揭牌,并稱“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恐龍蛋遺址”。
今年元月“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動期間,“中國恐龍之鄉---秀美西峽圖片展”在香港展出后,在當地引起不小轟動,大公報等媒體競相報道,不少市民紛紛表示,一定要來西峽看看原汁原味的恐龍蛋。
怎樣抓住恐龍蛋化石這一資源的唯一性、獨特性,而把西峽恐龍遺跡園打造成西峽乃致河南的對外旅游名片,西峽縣委書記楊炳旭、縣長張生起信心十足,說出了今后的打算:“要搶抓河南開發建設伏牛山生態旅游黃金線的千載難逢機遇,增加白堊紀景觀廊道、白堊紀樂園、恐龍野戰營、白堊紀生態科普區等科普游覽項目和游客參與項目,把西峽恐龍遺跡園打造成集科普教育、游覽觀賞、主題娛樂為主的大型特色生態主題公園,使之成為伏牛山生態旅游的核心景區和河南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