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丹江水,咋看咋都美!在淅川旅游,真‘得勁’!”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日期臨近,來自北京、鄭州等地的游客紛紛慕名來到淅川觀光,沉醉于渠首的青山碧水,他們發出了由衷的贊 嘆。
淅川縣山清水秀,地綠天藍。萬頃丹江如詩如畫,香嚴古寺名震九州,千年古鎮荊紫關聞名遐邇。近年來,該縣先后榮獲“攝影家最喜愛的全國十大景區”、“全國十大影視拍攝基地”等榮譽稱號,連續10年被南陽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旅游工作優秀單位稱號。2013年,全縣累計接待國內游客490萬人次,實現綜合經濟效益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和24.5%。在“美麗河南”系列公益活動評選中,淅川被評為“河南綠色生態明星縣”。
淅川縣委書記馬良泉說:“近年來,我們圍繞建設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實施‘旅游突破’戰略,努力將淅川旅游建成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的龍頭和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工作駛入了‘快車道’,被諸多旅游規劃專家稱為是繼焦作現象、欒川模式、西峽經驗后的‘淅川樣本’!”
高起點規劃繪就旅游新藍圖
淅川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陜三省接合部,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商圣范蠡的故里,是楚始都所在地和楚文化發祥地,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確定為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旅游觀光帶的龍頭,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11處,縣級45處。國家4A級景區香嚴寺為中州四大名剎之一,“一腳踏三省”的荊紫關鎮五里長街古色古香,是我國北方13省市中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境內的丹江口水庫景致迷人,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被稱為“中國的阿斯旺”和“流動的黃金海”。丹江水庫、中線渠首、香嚴寺、坐禪谷、荊紫關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旖旎妖嬈的畫卷。
如何將一個個熠熠生輝的“珍珠”串連成光芒四射的“項鏈”?從2005年開始,淅川縣聘請專家分別編制了《淅川縣旅游總體規劃》和《丹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部分景區詳細規劃》。2012年12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布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規劃綱要》,這對淅川旅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為此,淅川縣的決策者們從旅游發展的全局考慮,提出旅游頂層規劃設計理念,堅持規劃先行,樹立“生態為本、文化為魂”理念,開發建設旅游景區。
為了保證景區規劃的高起點和前瞻性,淅川縣成立縣委、政府主要領導重視旅游工作,縣委書記馬良泉、縣長趙鵬對旅游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多次深入景區,召開旅游現場辦公會議,解決矛盾和問題,并從縣財政擠出資金支持做好旅游規劃修編。主管旅游的副縣長辛澤濤敢于擔當,處處抓在點上,抓在實處。縣旅游局局長張道文為各景區旅游事業無私奉獻,踏遍了淅川的山山水水,被譽為“淅川旅游的大百科全書”。
2013年,淅川縣旅游總體規劃修編和渠首景區規劃編制進展順利,丹江小三峽、駐馬山景區等規劃通過評審,全縣形成了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各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項目專題規劃相互銜接、有機結合的旅游規劃體系。高站位決策,高起點規劃繪就了淅川旅游的宏偉藍圖,加快了全縣旅游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