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號稱“戲曲活化石”。唐河縣城郊鄉北張灣村漢劇團是河南境內流傳至今的唯一一家漢劇團。2008年唐河縣城郊鄉北張灣村的漢劇成功申報為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又成功申報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劇又稱“二簧”, 前身為楚調,起源于秦末,當時流行兩支,一支為楚調,一支為漢調,楚漢之爭關鍵一戰垓下之戰,霸王項羽被漢軍圍困,久攻不破,楚軍糧盡軍乏,漢劉邦令大軍將楚軍團團圍困,月園之夜三軍盡唱楚調,令楚軍聞者思鄉思親之情不可抑止,三軍大慟。次日,歸降者大半,余者潰不成軍,霸王觀虞姬舞劍,后于江邊自刎。“四面楚歌”這一成語即源于此。清朝中晚期漢劇興盛,尊為大戲,宮廷慶典、觀禮娛樂亦用漢劇助興。唐河漢劇唱腔優美,對白雅致,文本大氣,對演員文化素質要求較高,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唐河漢劇擅長西皮腔并融合有昆腔唱調,多演唱做功戲,腳色分末、凈、生、旦、丑、外、小、帖、夫、雜10行,唱詞高雅而精煉,唱、做、念、打講究規范。主要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鑼鼓、镲、二胡、檀板等。傳入時風格細膩婉轉,后漸趨粗獷豪放,獨具特色,被稱為“唐河土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