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南陽縣北25公里的石橋鎮。
張衡(78~139年)是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河南西鄂(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子。他精通五經六藝和天文歷算,曾兩次擔任管理天文事務的太史令。他于東漢元初四年(117年)的時候創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儀,陽嘉元年(132年)又創造了測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他在《靈憲》等書中解釋了四季變化、月球盈虧和日食的道理。他的文學著作有《二京賦》、《歸田賦》、《四愁詩》、《同聲歌》等,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張衡死后歸葬南陽故里。墓冢高8米,周長79米;墓冢的周圍磚砌甬道和圍墻,陵園的總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園內翠柏成林,墓前立碑三通,其中一通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漢征尚書張公平子墓碑”,碑文的內容主要記述了張衡的品德和學術上的成就,以及張衡墓發現的經過。另外還有1956年10月郭沫若為該墓書寫的題詞,郭老稱贊張衡為“如此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給予了這位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極高的評價。(國家文物局)【原標題:張衡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