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與楹聯歷來是我國古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最早可推至宋、明之前,而以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為最高成就期。河南社旗山陜會館正是其時之建筑,為此,山陜會館內眾多匾額、楹聯恰到好處的嵌置,達到了珠聯璧合、神韻天成的境地(見圖)。
山陜會館又名“關公祠”,是陜西、山西商人通商情、聯鄉誼的場所,對關羽的“義”德極為崇拜。所以,會館前九龍壁的楹聯為:“浩氣已吞吳并魏,休光常蔭晉與秦”,橫額為“義冠古今”。簡意為:關羽的浩然正氣已吞并了吳國和魏國,他的神靈將永遠福蔭秦、晉商人。橫批贊他義氣永冠天下。這副楹聯盡闡山陜會館之要意。
會館之匾額與楹聯裝飾具有四個特點:其一是分布廣。主要建筑幾乎都有匾、聯相映,或懸匾對仗,如琉璃照壁、東西轅門、懸鑒樓、石牌坊、大拜殿、藥王殿、馬王殿、道坊院,甚至在懸鑒樓正背閣樓及大拜殿西側通道門口皆有匾聯裝飾。僅現存的匾額有8塊,楹聯22對。其二是境界高。會館內所有匾額、楹聯皆引經據典,詞雅意深,對仗工整,不同流俗,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如“日之升”、“月之恒”等,皆引自《詩經》;“如是觀”為傳奇劇名,“天五尺”出于《三秦論》,“懸鑒樓”之“懸鑒”典出《新唐書》,“懸鑒樓(古戲樓)舞臺的屏上懸掛“既和且平”匾額源自《詩經》“既和且平,依我馨聲”,意思是戲曲演唱與音樂演奏配合得十分和諧。其三是書體美。會館內所有匾額、楹聯皆出自當時遠近書法名家之手,既有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之墨寶,又有明萬歷進士兵部司馬楊繼盛詩書,更有慈禧太后之御筆。書體行、草、棣、篆俱全,或恣肆瀟灑,或蒼勁古樸,或清秀俊雅,其筆力之雄健有穿木透石的力量,給人以美不勝收之藝術享受。其四是雕刻精。書法雕刻也是一門藝術,好的書品尚需有精湛的雕刻技藝來表現。會館內的所有匾額、楹聯,無論陰刻陽鐫,皆刀法流練,占畫有致,圓潤見力,較好地表現出了書品之神韻,展示了相得益彰的藝術風采。郭金發 張書燕文/圖【原標題:山陜會館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