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是大圣人讓人類走向了文明
2013/4/12 9:24: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時常在想,古代的人真聰明,不說別的,就以二十四節氣來說,真是準確得可以,一個節氣就是一個節氣,太陽移動到那里,天氣就發生了變化。比如說,三月的谷雨,這是春季最后的一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時候,過了這天,天氣就不再一會兒陰陰冷冷一會兒暖風熏人,而是變得和煦溫潤了,那清亮地帶著甜甜味道的雨絲,織出了長堤柳煙,繡出了燦爛的花色……
其實,中國文化也是誕生在谷雨這天的。
當人類離開了混沌的原始狀態,慢慢就產生了文化,文化的關鍵內核就是語言,而語言的呈現方式是文字。漢字的制造者,——是“雙瞳四目”的倉頡。他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傳說為黃帝的史官。
倉頡造字,是開天辟地的巨大事件,《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倉頡造字,驚天動地,天上下起了谷子,深夜鬼在哭泣,他把人類從愚昧中引向光明,并且使人類從此走向了文明。
凡是對世界作出了貢獻的人,人們是不會忘記的。在倉頡的生身之地——白水縣史官鄉,人們早就修建起輝煌的廟宇來紀念他。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的延熹年間這里就有“建廟之舉”?磥,北依黃龍山,面臨洛河的倉頡廟至少已經有了1800多年的歷史了。
昊天何極,歲月蒼蒼。
有此一人,人文始祖。
我是懷著朝圣的心理去拜謁倉頡廟的。
那天,血紅的殘陽燒起了漫天的紅霞,黃土高原上那蕭蕭的白楊樹在山風的吹拂下,颯颯做響,廟的院落里落滿了黃葉,一片凄涼的景象。廟內,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后殿及東西廂房,后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只有那古柏依然蒼翠,滿耳是陣陣的松濤聲。
在正殿里的倉頡的畫像前,恭敬虔誠地跪下,燃起一炷清香,頂禮膜拜。倉頡威嚴而又可敬的長著四目的面容,透出了充滿著智慧的圣光。望著裊裊上升的青煙后邊的倉頡,心頭在發燙,我的這位偉大的鄉黨,我的這位締造了中華文明的鄉黨,就這樣默默地獨守著黃土高原上這遠離人群、破敗蕭瑟的古廟!而在相隔百余公里的黃河岸邊的孤高的土崖上的司馬遷祠,不也是在秋風里無奈地注視著腳下的黃河無語長流……
文化人生前比不得官宦,死后也受盡凄涼。雖說人們為了紀念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開創性與奠基性貢獻的倉頡,歷朝歷代都有人在倉頡生活和活動過的地方修建廟宇,可是,擋不住歷史的風霜的侵襲。唐代的長安城外,一個叫做三會寺的地方,由于唐景龍中中宗去過那里而繁榮起來,其實,那里最早是傳說中的倉頡的造字臺。等到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去拜謁的時候,就早已經衰敗不堪了。岑參詩云:
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
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
——《題三會寺倉頡造字臺》
但是,在倉頡故鄉,人們是不會忘記自己這位偉大的兒子的!這里的倉頡廟修造的很有氣勢,就說大門吧,屬于疊式建筑,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制檐屏通風采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為什么要建兩座戲樓呢?因為倉頡有四目,他能同時觀看兩臺戲劇呢。每年的谷雨這天,是祭奠倉頡的紀念日。四鄉八村的人們,都趕到這里,載歌載舞,盡情歡唱,那凝聚著秦人氣韻的粗獷的秦腔,吼叫起來了,整個山川頓時沸騰起來。
然而,我是在秋天,在黃葉飄零的日子來到這里,專程拜謁倉頡的。
倉頡廟靜悄悄的,前院的空地上,幾叢蜀葵,開的正茂盛。給冷寂里帶來了一點鮮活的色彩。在倉頡廟里慢慢尋找歷史的遺片,那被碧綠的秋草遮掩的青磚小路,從那地氣里滲透出來的拂拂的文氣,頓時籠罩了人的全身心,呵,這就是制造文字的倉頡靈魂的安居之地。又有誰不是踏上這條青磚小路就屏聲靜氣,唯恐驚動了勾畫天地于點線之間的智者呢!
行走在倉頡廟前殿的青石臺階上和叢立的石碑之間,望著郁郁蔥蔥的黃龍山脈,遙遙想望著遠古時代,人們結繩記事,夜晚,在昏暗的燈光下,簡陋的黃土墻壁上,掛滿了用葛藤編織而成的繩子,繩子的每一個挽結的節點,都是記錄著發生在這個家庭、這個部落發生的一件件大小值得記住的事情。然而,葛藤繩上挽結的節點,只能說明發生過事情,時間久了,就不能準確地回憶起那曾經的或者轟轟烈烈或者刻骨銘心的事情的細節了,這些,都淹沒在記憶的遺忘之中了。
歷史需要產生文字,而發明文字的倉頡就在歷史精心地準備了多少年之后出場了。他的出場如同驚雷滾過天宇,因為,倉頡將要再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了,將要復制這個世界了,這個世界從此就生活在文字里。生活在文字的世界,是不會衰滅的!
至今在倉頡的故鄉楊武村的深溝里,還橫七豎八地躺著巨大的青色的石塊,這些石塊,據說就是倉頡為了修筑造書臺而遺落的。在仲春的明月夜,坐在這青色的石塊上,隱約還能聽見倉頡朗朗的讀書聲,還能聽見倉頡攜風帶雷筆走龍蛇的聲音。
倉頡是人不是神,至于后來的人怎樣地神化了他,那是別人的事,與他無涉。他孝敬母親,忠于職守,黃帝要他記錄發生過的事情,他就全神貫注地致力于研究如何才能完成這個任務,于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有一天,倉頡在空落的院子里,看見了歡叫的鳥兒跳躍過落下灰塵的地面,留下清晰的足跡。鳥兒能留下足跡,人為什么不能利用圖畫一樣的足跡來記錄事情呢?
這個念頭閃過倉頡的頭腦,誰知道,就是這個念頭,竟然改寫了歷史發展的命運。好在那個時代,大家都是平等的,要不,黃帝至少要給他封個院士當當。至于后來把倉頡抬到了神的地步,那是別人的事情,與他無涉。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里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的記事官員倉頡,看見鳥獸的爪印蹄遠之跡,知道了從事物的本質及外在表現形態來區別各種不同的事物,這才開始創造了文字。
——此言不差!是的,倉頡就是在鳥跡得到了啟示后,聯想到了文字,于是,中國從此就誕生了漢語文字!
當然,倉頡發明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正是漢字的起源。——據說倉頡最先創造了28個最基本的象形文字。倉頡廟里的《倉圣鳥跡書碑》,就雕刻著這28個象形文字。不過,這塊碑是清代乾隆十九年十月(1754年)所立。碑面所鐫的28字,由當時的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
碑面上的字形若圖若畫,不易辨認。有人把這28個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些文字組合在一起,表達了什么意思呢?看來只有倉頡知道了。細細地撫摸著石碑上的文字,企圖借得一點靈氣,估計老祖先不會吝嗇的,他會把自己的全部的智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后人,就像他為這個世界奉獻了文字之后,就隱藏在歷史的深處,并沒有給自己留下一言一語的記載,他的心靈坦蕩而偉大!
在倉頡廟里,聽人說后殿上有一根首尾粗細相等的長檁,據說是青蒿木的。青蒿是草本植物,不會成為喬木,但是,這是什么木質做成的檁條呢?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難道是上天為了表彰這位功德至高的文字發明者,故意讓青蒿長成了大樹,并讓這棵大樹做了倉頡廟里支撐殿堂的長檁?假如天人感應是有根據的話,我寧愿相信這一點!
青山巍巍,古柏蒼蒼。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在倉頡廟里,堪為奇絕的還有古柏。這是一個古柏樹林,早在漢代以前,就栽植了柏樹。柏樹長青,且又生命力極強,莊嚴肅穆,符合了廟宇文化特色,所以,這里的古柏參天,枝干虬盤,蒼翠蔥綠,而且,有著濃厚的人文色彩,依據樹木的造型特征,或曰:“二龍戲珠”,或曰“丹鳳朝陽”,或曰“奎星點元”等。最為神奇的是那顆古柏樹身上的“寶蓮燈”,到了陰霧天氣或者嚴寒的冬夜,便熠熠發光,給路人指路照明;而墓上的柏樹,枝桿四出,輪流榮枯,更是令人贊嘆不已。
拜謁倉頡廟,就是行走在深邃的歷史里,行走在中國文化的源頭,這里山清水秀,鐘靈毓秀,中國文化的圣人就安歇在這里。野外的田埂上,長滿了如雪的菊花,采擷來插在倉頡的墓前,在秋風里,潔白的花朵頻頻點頭,像是在向他致意,獻上后人的一瓣心香!
秋風里,夕陽慢慢在山梁背后落下去了。天空中,一彎新月漸漸又從山梁上面升起來了。時間就是在這日月交替中延伸,不會衰老的是文字里永遠保存的文化,不是么?回首在薄暮里倉頡廟,灰色的輪廓上灑滿了溶溶的月光……
倉頡,不就是天地蒼茫大圣人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南樂網 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