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陽武侯祠內(nèi),保存著自漢以來歷代碑刻400余通,這些碑碣石刻,內(nèi)容豐富,文辭精辟,書體各異,或記載修葺,或懷古欽英,或記述各個時期南陽的人文歷史。可以說,是南陽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一卷碑刻的南陽文明史。
諸葛亮躬耕隴畝胸裝乾坤,劉備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占其一。在南陽白河岸邊有一座崗,叫臥龍崗,從這里,走出了一個諸葛亮,自此三分天下……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萬花紛呈的時代,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時代,是一個文韜武略的智慧時代。南陽可以說是三國文化的源頭,是魏蜀吳三分天下的策源地,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的人才庫,文聘、何晏……陳震、鄧芝……甘寧、謝景……這些南陽籍人物在魏蜀吳政權中占據(jù)重要位置,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三國歷史的發(fā)展,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乃至今天,仍遺留下很多三國遺跡:臥龍崗武侯祠,方城博望、梅林鋪、夏餉鋪,新店鄉(xiāng)黃忠故里,潦河鎮(zhèn)曹昂墓、典韋墓、安眾城遺址,新野議事臺、漢桑城、太子閣、徐庶走馬薦諸葛處等。
訪遍九架孤山,走完南陽境內(nèi)的“國家號”古道,今起網(wǎng)友走南陽將開啟三國行,尋三國歷史,品三國文化……
碑林講述武侯祠故事和南陽文明
秋雨中,武侯祠幽靜肅穆,滄桑如畫。散落在碑刻上的雨滴,似喚醒了一位位沉睡的老者,講述著武侯祠的故事。
“劉備潛心從此地,三分天下易成局,當時豪杰孰為最,矯矯南陽諸葛公。”時任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在元至正四年“按部至南陽城南約五里許望諸葛武侯廟而作”,這塊元代碑刻已矗立在這里近700年;《駙馬特祭碑》、《敕賜忠武廟規(guī)祭品祭文檄》等碑刻,顯示元明以來祭祀諸葛亮之隆盛;尤其是岳飛手書的前后《出師表》筆筆如劍、氣勢如虹,三通漢碑更是彰顯了南陽漢代大郡風采……
“這些碑刻大都出土于臥龍崗附近,記載著千余年來難以計數(shù)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乃至帝王將相與南陽武侯祠結下的情緣……”聽著講解員的講解,網(wǎng)友們掏出紙筆記錄著歷史……
三通漢碑彰顯南陽漢代大郡風采
“漢代立碑樹碣者眾,但得以留存下來的碑刻卻鳳毛麟角,所以這三通漢碑就顯得十分珍貴,尤其是其內(nèi)容彰顯了南陽作為漢代全國大郡的風采。”來到漢碑亭內(nèi),講解員說,這三通漢碑分別為東漢《張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碑》、《趙君碑》。其中張景造土牛碑最有名,碑文記述地方官同意鄉(xiāng)民張景包修土牛等設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張景碑為研究漢史和南陽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你們看這碑文字法端嚴工細,代表隸書體的一個流派,是漢代書法藝術的精品,”網(wǎng)友們嘆之,堪與漢代著名的《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相伯仲。
岳飛手書《出師表》書英雄壯志
“這通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碑彌足珍貴。”來到大殿東側的碑廊,講解員說,“岳飛的書法健拔雄偉,是流傳后世的重要藝術珍品,清光緒二年,石工李發(fā)祥鐫刻岳飛手書前后《出師表》,共21通。此碑也稱“三絕”碑:一為文章絕,《出師表》為千載名篇;二為書法絕,岳飛的書法蒼勁峭拔,尤見忠武之氣流于筆端;三為刻工絕,宛如手書。三者結合,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時光荏苒,碑刻猶存。這些珍貴的石碑都是南陽歷史的見證,已經(jīng)成為武侯祠內(nèi)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友們撫摸著這些碑刻,聆聽著古人的心聲,秋雨中,恍然見諸葛悠然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