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是我國名滿世界的漢代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醫圣祠座北朝南,占地約17畝,其始建年代無確考,后經明、清多次擴建。解放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祖國醫學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工作,曾多次撥款對醫圣祠進行修葺。現大門為仿漢建筑,一對子母闕聳立門前,氣勢宏偉,金碧輝煌,闕上的彩繪朱雀傲視藍天,翩翩欲飛。
醫圣祠是坐落在豫西南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的一顆璀璨明珠,位于東關溫涼河畔。它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醫圣"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醫圣祠是一組具有漢代藝術風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渾,巍峨壯觀。正院有山門、中殿、兩廡;偏院有醫圣井、醫圣橋、素問亭等。大門內十米許為張仲景墓。
張仲景
張仲景,名璣,東漢南陽,約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那時,朝廷腐敗,烽煙四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張仲景的家族有二百多口,自建安元年起,不到十年,就死去了一百四十多人,害傷寒病死的,占十分之七。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學醫背景
河南疾病流行時,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激起了他立志學醫,用濟世活人的醫術解救人民的疾苦。棄官歸鄉行醫,潛心醫學,他拜本家叔叔張伯祖為師,刻苦攻讀醫學。他勤求古訓,集前人之大成,博采眾方,攬四代之精華,對《內經》《難經》等古典醫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合臨癥實踐,對外感熱病,內、外、婦科和小兒科等病的發病原因,演變規律進行了科學的探討,以樸素的陰陽學說為指導,以驚人的毅力,嘔心瀝血,寫出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創造性地提出了辯證論治的法則,是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的經典著作,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圣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臨癥醫學專著,這一著作對世界醫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被后人尊稱為“醫經”,方劑被稱為“經方”,張仲景也被奉為“醫圣”。
醫學文化
醫圣祠以其豐厚的醫學文化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炎黃子孫的勤勞智慧。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人類與自然疾病作斗爭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朽篇章。尊崇醫圣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深深地懷念著醫圣張仲景,前來醫圣祠拜謁朝圣的人們絡繹不絕。隨著世界中醫熱潮的不斷興起,中醫被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所尊崇。醫圣祠博物館自重建以來,已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團體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建立了業務關系。1991年4月,在南陽召開一屆《張仲景國際學術研討會》,通過一系列的學術交流,仲景醫學思想已成為加強中國同世界各國聯系的橋梁,它正在以獨特的優勢和風格屹立于醫學之林,為全人類造福!【原標題:醫圣祠里看張仲景】